活着就是一种修行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02 12:04:2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活着就是一种修行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篇(1)

秦奋和笑笑在青山间的那落纯木质的楼阁,是我一生最羡慕最渴望的所在。屋前屋后全是青青的树丛,虽然我没见到清澈的溪水,但我想那肯定是有的,肯定有的应该还有钢铁丛林里绝迹了的缈缈鸟音。穿过那山脚下的铁索桥,活在青山绿水间,人生还有何忧,这简直是陶渊明望之南山,悠然而神往。

我不知道自己面对死亡时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态,但我想我是定然不能平静的,此生,我还有很多的梦想没来得及现实,此生,我还有很多的感悟没有体会,此生,我还有很多执着无法怀释,此生,我真的还放不下。

虽然,剧中所言死是另一种存在,可此生未了,来生又何必期待。

人的一生是寂寞的,也是短暂的,在生的时候往往觉得眼前漫长,不知何日是末日,何处是归途?如果说突然间我们站在了生命的悬崖边,徒然间到了生命的终点,我们还是淡然吗,还会觉得漫长吗,还能无动于衷不畏不惧吗?

剧中有几句精辟的台词在听过后依然沥沥于耳,婚姻怎么选都是错,而长久的婚姻就是将错就错。这应是在人生的绝对领悟,婚姻就如同挑选衣服,怎么选都会有更好的在后头,而你选择了的穿过了的只能属于你,除非你扔了换件新的。然而,新衣服穿久了也是会变旧,也许,那件还没有这件好。况且,人生是能轻易能离合的么,人生是张洁白的纸,走过的脚印是擦也擦不掉的,如果,强行消除,擦深了纸是会破的生命是会折旧的。

怀着一棵诚挚的心活着吧,珍惜现在,感觉眼前。

人生路途漫漫,活着是一种修行,你我既然无法选择,那么,就安然的生活着吧。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篇(2)

对于婚姻是不是好事,或者爱情会不会变的问题,一直见仁见智。近年流行婚恋剧,不管是《蜗居》、《裸婚时代》,还是时下热播的《北京爱情故事》,物质为王,房子为上,爱情次之的伦理,成了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座右铭。它们裹挟着点到即止的真爱,和离婚率的攀升一起点缀了爱的世界。所以,用星云法师的一番开悟之语作为开篇,有正本清源之功效。毕竟要谈的是神圣的爱情。

爱不是一个算术题,难以用加减乘除来量化。更多的,应算是一个辩证的哲学题,没有绝对,只有相对。说白了,爱情就是心怀浪漫的人们不断追寻的一种感觉。你一旦把它柴米油盐化了,也就失去原味儿了。

修行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希冀善始善终。标准的高度,决定了真爱的稀缺性,像文豪托尔斯泰在82岁高龄还选择出走,岂不是功亏一篑。但是,对于迷茫中的红男绿女,你要怎样站出来告诉他/她说“爱请不是攀比,不是抄袭,不是物质,而是只属于独自空间的理解和包容……”大多数时候,你可能反被其封一句“精神病”,于是也就不难理解,现实中,为什么在书店里《爱是一种修行》和《女人不狠,地位不稳》并列而至,但后者的销量是前者的多倍!

尽管如此,那些一边喊着“我爱你,但对不起”,一边走向可以提供更好更优越物质条件的富二代的女人(参见《北京爱情故事》),也大都认可“爱是一种修行”这句话的。这也是“爱是一种修行”从冯小刚的幽默电影《非诚勿扰2》中广泛传播开来之后,人们纷纷自发传播《见与不见》的原因: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欢喜

出版了《爱是一种修行》的叶倾城亦言,一场爱情,是一场浩瀚的修行,不同的只是有些人是灵修,有些人是苦修。仅此而已吗?苦修灵修的界限在何处?其实只是惟心自处耳。

世界在变,对爱情的认知也在变,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不会拿LV来考量爱情的。如今,已经有人在说“女人改变了男人的世界,男人改变了女人的世界观”了。

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因为爱所以爱,本身不就是逻辑嘛!诗人谷川俊太郎一直认为活着和爱就在一个水平面上,如同海在咆哮和蜗牛在爬一样,“你的手温暖,那就是生命”。

篇(3)

淡定:“淡”是一种心态,“定”是一种姿态.

缺少被关注的目光?缺乏一种存在感?缺少那些光鲜的色彩?感觉自己被边缘化?扮演着可有可无的角色?

人是一种空虚的动物,总在追求认可、赞扬、关注的目光,渴望光鲜精彩、耀眼夺目,

耀眼的灯光、华丽的外衣、万众瞩目的感觉、让人仰视的高度?

世人追逐的不是偶像,而是那层华丽的外表;世人崇拜的不是英雄,而是那层耀眼的光环.

追求极致的华丽、尽情的绽放,与其说人们在追星,追逐“英雄”,

还不如说是追逐那身华丽的外衣、耀眼的光环,这和许多动物会本能的追求光和热并没有什么区别..

人类并没有脱离动物群居性的本能,向往成为每一个族群、领域的“王”者,引领万众潮流,以满足一种存在感.

人都要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追求外在华丽到追求深厚的内涵和本质,经历就是深厚内涵的一种.

年少时追求有,中年时顿悟空,年老后方知有和无.

人也是需要过冬的,去其糟粕,存其精华,自我反省,认清本我,去除浮躁,提升素养,自我沉淀,成就经典.

每个人都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各行其职、在其位谋其事.想能力之所能极、做力所能及.

修行一直以来就被认为的分为两个部分:身体表象的修炼和精神内涵、灵魂感悟的境界修炼.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名为欲望的魔鬼,区别在于有的控制着自己的欲望,而有的人被欲望控制!

一个无法控制自己心中欲望的人是无法成为强者的,或说成就是有限的,堕落往往是从屈从于自己的欲望开始的.

善于控制/驾驭自己情感的人往往要比不善于的人更容易取得普遍性的成功,但在许多尖端领域却恰恰相反.

炼体修心:寻找一种淡然的心态,可以从容的面对一切已发生的、正在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

看破红尘本就是一个很广泛的定义,并不能作为修行一词的目标和定义.

佛家、儒家、道家对于出世、入世、避世修行各有感悟,

我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也没有一个可以引导自己的师父,很多东西都是靠自己去体会感悟,

感悟来自何方?一曰亲身经历,二曰各种阅历(通过六觉所感悟到的),三曰总结经验规律,四曰顿悟.

感悟这种东西本来就是玄之又玄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否则别人又怎么需要出家修行什么的,修行之路本来就是没有捷径的.

打个比方:你在河边漫步,看到一个牵着两只大狗溜达,你会有何感想?

看到这样的情形,我第一个感觉就是,这个女人肯定在缺爱与爱心泛滥之间徘徊.

养宠物,还是两只大狗,说明她要么爱心泛滥喜欢各种动物,富有爱心;

要么就是一直缺爱,和周围的人相处的不是很好,不得不用养宠物寻找情感的寄托.

而养的不是别的,是两只大狗,说明她潜意识里面想要寻找一个强势的人给她于一种安全感或者说情感寄托.

这就是我的体会,看到她的一瞬间就想到的,而不是特意去琢磨出来的.

那么对于朋友,对于亲人,对于爱人我们该要用什么方式去看待?

我的体会是世人爱我,我就爱世人,世人不爱我,我便如陌路,不惊不扰,自成一界.

这是一个很老套的例子:比如说你一个最要好的兄弟,和一个你最爱的女人,和一个你最亲最亲的亲人.

同时在河里,上不了,你看到以后想要救他们,但只能救一个,剩下两个注定要溺水.你该怎么办?

这个例子本就没有存在性,至于救谁,一靠本心想法,二看实际情况,追究自己选择的对错并没有那么容易.

事到临头你第一个想救谁,就救谁,这是感性的思考方式,这是理想的选择;

事情发生了谁更容易获救你就救谁,这个理性的做出抉择,就是现实的判决.

修行一说很讲究个人感悟,但也不会完全没有规律的,

只要你学会了用本质的目光去看待事物的发生,那么你就很容易有所感悟.

用本质的目光去探寻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 这也许就 修心养性最简单快捷的入门方式.

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很值得思考,我并不知道是什么,就如同你问: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按照我粗浅的理解,本质就是大自然的发展规律,自然的就是本质的!

以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去面对发生的一切,然后去思考其根源和规律,作为自己行为的参考,这就是修行.

比如说你新认识的一个人,该如何相处?

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结识新朋友,前提是这个人在精神思想上和我有能交流的方式,而不是路过的过客甲乙丙.

那么精神思想上和你有差距呢?那你又该怎么看待他们?

也许我们一天可以遇见上千人,而真正能让你记住的一个都没有,

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要看你和他们的生活是否有交集,

如果有,就如同我上面所说的那样,世人爱我,我便爱世人,世人不爱我,我便不惊不扰、自成一界.

如果没有交集,那么就更简单了,就如过客!

其实我们看透他,知道他的本质很好,对我们也很好.但是精神上却有差距,我们又该和他们如何交谈?

你说的是为人处世的方式吧!你的心态决定了你该用什么方式和他们相处.

如果你是个冷漠生性薄凉的人,那么就用亲近而又不亲密的态度;

如果你是个富有仁爱之心的人,那么就学着用他们的方式和他们交流.

做一个有思想的人远比做一个本能似的活着的人要累,但是一个有思想的人至少会思考存在的意义,

篇(4)

当然,在真正的智慧还没有生起的时候,禅修者总能体会到由禅修而来的一些痛苦,这些痛苦不是禅修所带来的,它是由过分强烈的禅修欲望和不当的禅修技巧造成的。只要禅修者不惧怕这些暂时的困难与痛苦,继续修习,进而对一些重要技巧进行探索,这些困难就会逐渐消失。

在诸多方法当中,不论禅修者的修行程度如何,精进的修行应当依循中道的原则,禅修中要适当精进而不要过度。过度精进会造成很多困扰,如头痛、紧张、焦躁、生气等等。精进力不够则会打瞌睡。因此,禅修者应当适度精进,适度的含义是,能够持续关照,不松不紧。关于这一个原则,需要在练习中不断把握,时间长了就可以完全掌握了。

当人们一旦接触禅修,很多人马上喜爱它,如果在这个时候没有用智慧来关照,贪着的模式产生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禅修是要破除贪嗔的生活模式,而非增长它。禅修并不是增长知识,也不是猎取某些利益,它是练习让人们放下,即放下贪嗔的生活模式。如果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会慢慢地向这边靠拢,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理解和体会平衡意识的重要作用。我们不需要从禅修中获得什么物质利益,也不需要获得某些精神因素,我们的目的只是看破身与心的本质,然后放下它们。禅修与其他的事情有所不同,人们平常做事,总以获取之心来应付面前的工作,而禅修却以看破五蕴的本质,放下五蕴身心为目的。所以修习佛法,目的是为了能放下。如果放下了,苦就止息了。

篇(5)

一直以来,都在为了别人的言语而迁怒于自己的情绪。喜忧无常,长时间地沉浸于一段又一段无法释怀的悲伤。尽管,总小心翼翼地掂起脚尖行走在时光的刀锋上,但一不留神,还是被早已埋伏好的情感给绊了一脚,恰好,倒在利刃上。回首探看走过的路,血痕淋漓满目疮痍。

比起身残志坚,我庆幸自己有一个健康的好身体。比起死亡迫害,我庆幸自己还苟活于世。

比起他人的智慧与城府,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思维薄如蝉翼,经不起一次温柔的侵袭。

世界,像童话一样美丽。只是,我的过往,一片狼藉。那些零乱的足迹,已无从猜起。从来就不是温室里的花朵,却为何总经不起外界一丝一缕的风吹雨打,那脆弱的心是否因为爱的太认真?心若如烟,是不是一切都可以风清云淡?

满腹的疑问,没有答案。只在受伤以后,才学会隐逸。当你鼓足勇气与一段往事告别,处心积虑地想要重新开始时,却发现一切都还停留在原地。无论你怎样努力,怎样频频地更换着网络联系,哪怕清空了一切与以前有关的文字与记忆,但最终还是无法与以前剥离,或许,全新的准备过于仓促,才一次次被自己的言语出卖,任所有的伪装都被逐鹿出局。到最后,又还原了自己。

活在网络中的我,始终都是最真实的自己。未知的以后,再也不需要变来换去,纵然三头六臂,依然走不出自己的棋局。

时常感受着别人的言语,却完全忽略了自己。别人不经意的一个情绪,都会惹的我百感交集。我为何会如此在乎,网络中那一份虚拟的情意?只因心中,全是你。友情的空气弥漫在我的生命里,伴随着我每一次的呼吸。我只想将我的快乐,终生托付于你,而我的悲伤,永远自己背起。

不要活在别人的目光里,否则,你永远快乐不起。友人一句善意的劝语,让我如梦方醒。这么久了,我一直在努力地迎合着别人的喜怒哀乐,感受着他人的啼笑皆非,深深地迷醉在别人的剧情里,唯独忘记了最亲爱的自己。当时来网络的初衷,生命活着的意义,早已化做了春泥,一季又一季地被踩在脚下,践踏的面目全非。

篇(6)

在《民国茶范》一书中,作者以写实的手法描画出民国时期的饮茶之风,其中也不乏和大师们有关的奇闻趣事。这本书里的任何一个人物,在当时乃至现今都是个“人物”,并且都是爱茶的人物。

一直以来,茶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是隐忍的象征。小小一片茶叶,要经历采摘、做青、揉捻、焙火,这不算完,还要被沸水冲泡,最后被人喝掉或倒掉。这样的百般折腾,与人的一生又有何不同?看那些偏要不走寻常路的大师们,就是要在百般折腾中活出自己的新天地,在乱世之中喝出自己的“茶风”来。世人说有钱任性,可在《民国茶范》里不难看出,肚子里有才华、有诗书、有气象,那行事做派才真的很任性!

据说,出家人多喜欢饮茶,是以茶为榜样,以此来增加心性的隐耐力。茶可帮助我们更好地持守戒律,有助于修行。当你身心的五蕴盛火燃起来时,抿上一口清茶,便可把心头火气熄灭。

篇(7)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目录时,简短又励志的标题就深深吸引了我;再细读文中的字字句句,感觉简单质朴的语句里蕴含着引人深思的人生哲学——这让我对稻盛和夫先生的崇敬之心油然而生。而且稻盛和夫先生在书阐述的观点都是他从实践中得来的,稻盛先生不管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是一个“有心人”,因此他不仅具有发现真善美的眼睛,更有悟透其中奥妙的心。生活中从来就不缺力量和智慧,只是缺少发现这些真善美的心。生活中如果缺少了发现了真善美的心,人们之间就会变得越来越冷漠……

所有的真理都不会凭空的捏造出来,都是前人在实践中得到的启发。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中,促使你睡也想、醒也想,一天24小时不断地思考并且付诸于行动,那么才有可能悟到常人所不能悟到的真理。正因为历经千辛万苦悟到了,所以会去更好地力行并坚持下来,良性循环从此产生,人生也就会很顺意。相反,如果你通过之前的不懈努力悟到了,可是没有再去力行,也就是明明知道了真理却不去将它运用到生活工作中,那对人生就是无益的。既然你的领悟来源于生活、工作,那么必然要将它用之于生活、工作,才能受益;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因果报应的体现。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引起整个系统长期而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这足以说明你之前种的因是最终影响到你的果,而且不受空间、时间的影响。所以说,我们要做善事、积福报,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后代。

很喜欢稻盛先生在书中的一句话:人可以做到临终前的灵魂比出生前纯洁、高贵哪怕一点点就很不容易了!这里的一点点是要我们用一辈子去经营的。人生好比一场修行,修行的道路是艰苦的,却可以让你得到精神层面的满足,这样的满足远远胜过物质层面的,这种满足是长久的、欢喜的!所以说一辈子能真正做好一件事就已经很难得了,因为你需要坚持,哪怕在自己很辛苦的时候也不放弃,这是需要足够强大的动力的,而这种动力就叫做“信仰”。

信仰,是支撑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力量之源,是激发人们不断前行的精神支柱。许多人认为宗教即所谓的信仰,这没有错,但不全面,许多方面的信念也可以升华为信仰。信仰的力量是可怕的,很多人认为达不到的事情或是领域,正因为有了那些有着强烈信仰的人们,才得以去完成常人所不能,才推动了我们人类的前进与发展。

篇(8)

修行日常禅

廖建华的作品无疑是他个人风格的体现,这种风格和自我符号的体现在当代艺术中也是相对重要的。如果把廖建华的作品看作为一场修行或修心,那么他静下心来每画一笔都是有触动的,在这样的触动下,表现出来的作品是最真实的,也是最能打动人的。

艾海&廖建华

Q&A

艾:你认为生活和艺术的关系是怎样的?

廖:艺术是我的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

艾:对于艺术家来说,其实生活就是艺术,艺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吗?

廖:对我来说是一种独立而自由的生活方式。

艾:有没有想过把自己的作品挂在一些商业公共空间里?

廖:想过,那是一件很渴望很开心的事情。

艾:你能告诉我在你的作品里面是要给观者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吗?

廖:希望我的作品能够给每个观者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也许是安静的,也许是积极的,也许是愉悦身心的,也许是

艾:到现在为止你已经做了多少年艺术了?还会继续多久?

廖:10年了。如果还会有下辈子,或者下下辈子,或者是1万年,我都觉得时间还不够。

艾:为什么会选择现在的绘画语言来进行创作?

廖:其实实在没有什么理由,只是因为这样的表现形式适合我内心情感的需要。更确切地说是能表达我前世今生的某种记忆和感觉。

艾:如何看待当代艺术的“当代性”?

廖:这个时代好像做什么文化都要和“当代”这个词扯上点关系,我觉得不管是谁的作品,还是什么形式的作品,只要能够感动当下活着的人就是好作品,就具备当代性。

艾:在你的作品中,你是如何思考当代性的?

廖:绘画表达始终都是一种个人的东西。不会承载太多内容,仅仅是作者内心表达的需要。如果作品在感动自己的同时还能够让极少数人得到安慰和思考,那作者也许就不需要思考“当代性”这个词了。

艾:你认为绘画与设计的共同点是什么?区别又是什么?

廖:都是视觉艺术。区别是绘画更多是个人的情感表达,设计更针对大众。

艾:幻想下,什么样的空间最适合你作品的气场?

廖:我一直都想在一个白色的简洁大气的空间展示我的作品。谢谢!

闫占城

1984年出生于陕西延安,200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同年获毕业创作“一等奖”和马利奖学金“一等奖”,《记忆的碎片》入选“学院之光”。2008-2014年,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地举办10余个画展。作品具有梦想家的朦胧美。

生存是个实验

第一次看见闫占城的作品还是通过一个朋友的介绍,走进他的工作室,他的作品看起来让人感觉有些恍惚,似乎有着他自己探索的一条路,独自走着。他的作品色彩朦胧,图像模糊,像一种欲言又止的状态,整个图像形成更像一部发黄发旧的老电影,把那种不清晰的画面呈现出来。假若看着这样梦寐的作品,听着一张老黑胶唱片,手持红酒杯,想必也正是大家期许的享受吧。

Q&A 艾海VS闫占城

艾:你认为生活和艺术的关系是怎样的?

闫:生活是艺术的来源。

艾:对于艺术家来说,其实生活就是艺术,艺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吗?

闫:是的。

艾:有没有想过把自己的作品挂在一个商业公共空间里?

闫:画廊也是商业的。

艾:你能告诉我在你的作品里面是要给观者带来什么感受吗?

闫:任何一件微小的事情都可能具有意义。

艾:到现在为止已经做了多少年艺术了?还会继续多久?

闫:10年了,会一直做下去。

艾:为什么会选择现在的绘画语言来进行创作?

闫:合适。

艾:如何看待当代艺术的“当代性”?

闫:我不知道当代这个概念是谁提出的。

艾:在你的作品中,你是如何思考当代性的?

闫:其实我没想过当代性。

艾:你认为绘画与设计的共同点是什么?区别又是什么?

篇(9)

3、花儿之所以美丽,不仅仅在于绚烂的色彩,更在于花中蕴含着耀眼的生命光辉;有的人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在于外形的漂亮华贵,还在于那种发自于心灵深处的自立。

4、永远不要放弃你真正想要做的事,怀着伟大梦想的人总比接受所有现实的人强大。

5、有了梦想,才有远方,有了梦想,才有前进的方向,有了梦想,才能在荒漠中寻找一线生机。

6、如果不坚持,到哪里都是放弃。如果这一刻不坚持,不管再到哪里,身后总有一步可退,可退一步不会海阔天空,只是躲进自己的世界而已,而那个世界也只会越来越小。

7、不要质疑你的付出,这些都会是一种累积、一种沉淀,它们会默默铺路只为让你成为更优秀的人。

8、在有生之年,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与其取悦别人,不如快乐自己,能把困苦的生活,活出诗意,把薄情的世界活出深情,这才是本事。

篇(10)

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

现实中,教会我们的往往是“经历”,当我们痴过、伤过、痛过、爱过、恨过......我们的心终会归于平静,会因这些经历而变的成熟,会在这些经历中学会如何去控制自己的心与情绪。

可能会说,在经历过后变得淡定也许是对世间万事死了心,所以才能如死灰一般去对待。其实不然,因为经历,我们会更懂的生活,更懂的享受平静与安宁带给我们的快乐感与幸福感,最终获得那种淡然的心境。

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虚假,只有生活才是最真实的。在真实的平淡的生活里,一切的甜言蜜语山盟海誓都显得有点多余。平平淡淡的过完每一天。

人活着是一种修行,一种欣喜,发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当下。

世界从来不会对一个心静的人喧嚣,也不会对一个心静的人沉默。浮华褪尽,喧嚣归寂,便能够清晰地听见生活的那一抹悠扬。

哲人说:灵魂在高处,生活在低处。平凡如我们,人生哪有那么多十全十美?所以,还是把心放在低处吧,让爱依着土壤,包容生活中的诸多不如意,不要求这样那样的完美,只要刚刚好,已经足够美妙!

也许并不富裕,也许没有体面的地位,也许正陷困境,也许被情所弃。无论如何,对生活多一份热爱,多一份憧憬。自己真正撑起来了,别人无论如何是压不垮的,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从容优雅往往和强大是分不开的。

上一篇: 通识教育 下一篇: 图书馆论文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