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9 10:29: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林经济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加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可行性
2.1新农村建设为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使得各级地方政府比以往更加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问题,也要求高校培养大批懂得“三农”实际的农林经济管理人才。为了使高校培养的农林经济管理人才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各地政府都积极与农业院校配合,为高校学生深入农村实际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以笔者所在的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学院与江西省多个地方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自上世纪80年代起,江西农业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就已开始深入研究江西省县域经济、老区经济和鄱阳湖治理,并经常参与省、市、县等多级政府的决策咨询,为江西省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世纪以来,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又与江西省多个县建立更加深入的合作关系,在许多县建立了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使得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进一步深入到基层和农村的实际工作中去。
2.2新农村建设为农林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提供了素材
新农村建设不仅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实践条件,也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是以前所没有的,在以前的理论教科书中难以将这些新问题纳入讨论。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新问题不仅仅给学术界的理论研究提供了研究对象,也为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的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在没有书本现成答案的情况下主动去探索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这种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灵活运用基本理论去解决复杂多变问题的能力。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加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途径
3.1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加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首先要重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从硬件方面来加强实践教学。虽然农业院校自身往往拥有一定数量的校内实习基地,但是校内的实习基地并不能取代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在校内实习往往达不到接触实际农村社会的目的。从本质上讲,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属于社会科学,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最好的场所就是广大的农村。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强的实践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扎实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要依托当地政府,选取一些典型的农村作为相对固定的实践基地。学校与校外实践基地形成长期合作的关系,既有利于积累和利用历史资料,也有利于通过一届又一届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为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提供条件。
2.积极探索校外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模式。由学生申请,并提供校外研究生指导教师、科研人员、拟就业单位高层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的基本情况,毕业设计题目、设计任务、实施计划以及所具备的设计条件,学院组织相关专家论证审批后,可由校外科研人员、高层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担任学生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学院指定校内相关教师协助指导,并具体负责与学生的定期沟通与联系。这样既可利用校外优质教学资源,又避免了学生在外实习,校内指导教师鞭长莫及的无奈局面。
3.提前毕业设计的开题时间。将毕业设计开始时间提前至第六学期开学初,让学生充分利用第六学期和第三学年暑假,完成毕业设计前期准备工作(确定指导教师、确定题目、确定实施计划、查阅资料、确定设计思路和理念),部分有能力的学生甚至可以完成毕业设计的主体部分,为毕业设计扩充有效的开展时间。
二、坚持毕业设计“seminar”,强化过程管理
1.坚持两周一次的学生毕业设计“seminar”一个指导教师单独组织或几个指导教师联合组织,组织自己所指导的所有学生每两周召开一次学生毕业设计“seminar”,每位学生汇报自己毕业设计的进展、取得的阶段性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指点,相互借鉴。对于在校外实习的学生,可通过网络参加“seminar”;对所指导的学生在校外较多指导教师,也可组织网上“seminar”。指导教师对学生参加“seminar”的情况进行考核,考核成绩记入毕业设计成绩。这样既对学生可进行有效地督促,强化过程管理,又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学生前期不做,后期突击应付的问题。
2.坚持每月一次的指导教师“seminar”以教研室为单位,每月召开一次指导教师“seminar”,通报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阶段性成果以及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发现的知识上的、态度上的、技术上的、心理上的、生活上的问题和不良倾向,共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关键,共同研讨解决办法与对策。
3.严格毕业设计中期检查制度以制度的形式明确毕业设计中期检查专家组成员的构成及人数、检查时间、检查的主要内容、检查的形式、检查的组织管理以及检查不合格的处理意见,并明确中期检成绩在毕业设计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检查时所有学生必须以PPT的形式汇报参考资料查阅情况、论文(设计)进展情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遇到的主要问题及下阶段进度安排。检查结果在网上公布并在毕业论文(设计)总成绩中占一定比例。
三、细化毕业设计撰写规范,改革毕业设计答辩形式
1.细化毕业设计撰写与打印规范在毕业设计开展的中、后期,请相关专家以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培训,详细讲解毕业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设计说明的撰写要求与规范,使学生在撰写毕业设计说明时胸有成竹,心中有数。另外,针对环境设计专业单独制定详细的毕业设计说明撰写与打印规范,按照设明撰写的先后顺序,将总体框架与要求、具体的结构安排、每一部分具体的撰写内容、字数要求,打印规范等以表格或视图的形式详细列出,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地了解具体的要求和规范,避免往届设计说明中所出现的结构混乱、条理不强、文字表述词不达意、打印格式不规范等问题。
2.改革毕业设计的答辩形式改革以学生答辩汇报表现确定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考核形式,将毕业设计答辩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次答辩和第二次答辩,第一次答辩在毕业设计展览的现场进行,由相关教师组成毕业设计答辩小组(指导教师不参与所指导学生的答辩),让学生在毕业设计作品展览现场对毕业设计情况进行汇报,回答教师与其它学生的提问,答辩小组现场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评定。第一次毕业设计答辩规定20%~30%的学生不合格,命其限期整改参加第二次答辩。第二次在教室进行,答辩委员由学院指定,学生以PPT的形式汇报毕业设计相关情况,答辩委员会对其毕业设计成绩进行重新评定,答辩通过则毕业设计成绩合格,不通过者则毕业设计成绩不合格,参加第二次答辩的学生不具备优秀毕业设计的评选资格。这样既解决了有限的时间内同时进行毕业设计展览和毕业设计答辩时间上的紧张,又有利于对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公开、公平与公正。
3.聘请校外企事业单位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担任答辩评委聘请校外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担任答辩评委并进行打分,以促进学生毕业设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符合社会发展、企事业单位生产与发展需要,防止毕业设计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与主观臆想,使学生的毕业设计的考核更加客观公正,使毕业设计更有参考和应用价值,激发学生认真开展毕业设计的兴趣。
四、为毕业设计成果提供亮才现艺平台,激发学生兴趣
1.举办毕业设计作品展,提供展示成果的机会每年在毕业设计答辩前举办由学校牵头,学院承办,并邀请兄弟院校和相关企事业参加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展,并对已参加国内其它竞赛获奖的或获得专利的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奖励,促进学生相互监督、交流、学习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与成果的机会和平台,激发学生认真开展毕业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
现代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实现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需要。从我国的发展阶段来看,目前已经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能力。在我国的一、二、三次产业中,农业是最薄弱的环节。只有加强农业这个薄弱环节,才能使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保证国民经济能够健康、持续地向前推进;只有发展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只有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才能推进我国现代化的实现。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将实现大地园林化、操作机械化、农田水利化、品种良种化、栽培科学化、饲养标准化和农村工业化。农作物有各自的生长时间,生长的环境也不同,利用现代化技术,将农作物的“时间差”、“空间差”进行科学搭配和组合,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逐步形成高产高效优质的生产模式。集约化、工厂化生产为基础,建设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环境,将种植业、养殖业、环境绿化及商贸、观光旅游进行科学规划,形成产业链,倡导“都市农业”。
1.2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是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招生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在专业设置上从农业经济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向大经济管理类专业扩展,学科发展的竞争对手,已经从农业院校扩大到综合院校。从承担各种科学研究任务和学科创新任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服务的对象是我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和传统的弱势产业,课题来源少,经费支持水平低,因此服务的力度和水平也低。从教学科研条件和基础设施改善看,虽然本学科和其它学科一样,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但常常被看成是软学科因此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与其它学科的差距日益拉大。因此一定要加快发展,要抓学科建设和创新。在市场经济下,学科设置应当面向市场,人才的培养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加强学科建设,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要有自己本学科的特色,又要有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内容。各种评估和财政的支持更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哪个学科通过了国家的评估,就会获得国家的资金的支持,在同行业之间,学术地位和学科优势是参与竞争的法宝。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是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1.3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依赖于人才的培养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发展,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要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学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实际应用,微观管理与农业教育等具体工作。因此,农业基础知识和经济理论的学习是所有学习的基础,农业技术的学习是学以致用的根本。“三农”问题是农林经济管理学科面临的主要问题,实际工作当中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学生只有通过参加农业生产实践和农业科学研究,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培养。培养人才是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文理渗透,多学科综合与交叉,强化综合化和通俗化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不断进行专业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构建适应时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规划课题
一、吉林省城镇化进程中农业人口转移的结构分析
(一)文化素质结构
在劳动力转移中,受教育程度较高者更容易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获得转移的机会,使他们成为转移的主体。2006年末,吉林省农村外出劳动力中文盲占0.6%,小学文化占22.7%,初中文化占68.7,高中文化占6.5%,大专及以上占1.5%,初中文化以上者合计占比为76.7%,由此可见,吉林省转移的劳动力为其文化素质较高的主体,说明转移的劳动力多为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
(二)性别及年龄结构
从年龄结构上来看,转移劳动力多为中青年劳动力。2006年吉林省农村外出的劳动力中20岁以下占17.6%,21-30岁占36%,31-40岁占24.9,41-50岁占14.5,51岁以上占7%,青壮年占全部外出劳动力的78.5%。
总之,吉林省外出的农村劳动力主要是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是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中坚力量。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分析
目前,全国各地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没有统一标准,繁简不一。因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涵特别丰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发展阶段也不尽相同,各个评价者的知识水平、研究背景和认识角度也不同,所以,用指标来衡量和体现如此丰富的内涵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人为的主观因素,但随着整个世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各国和各地区采用统一的标准尺度来描述和衡量农业发展的状况是大势所趋。
从表中评价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综合指标体系的实现值和目标值之间的差距可以看出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不高,除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财政支农金额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农用化肥施用量、灌溉水质合格率和森林覆盖率五个指标达标外,其余指标均未达到目标值的要求,有的指标的目标值甚至没有达到标准的一半,如劳动产出率、土地产出率、有效灌溉面积比重和农业机械化综合指数四个指标。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及建议
(一)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强化农民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
如前所述,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人才、需要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 这又必然要求农民的文化水平、劳动和管理技能明显提高。因此, 加大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 提高农民素质, 对于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大在校大学生下乡支农的力度
在校大学生是一笔宝贵的资源,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群体,其对新事物普遍接受较快,可以充分利用该群体的这一特点为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我省可以出台一些政策如,现金鼓励、就业优先安排等加大力度鼓励在校大学生下乡支农,利用知识的外溢效应不断提高留守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对新事物的掌握能力。这不仅能够解决城镇化进程中较高文化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导致的农业现代化所需人才相对短缺的矛盾,而且可以增加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验,提高其毕业后融入社会的能力。
(三)引导农民之间的合作促进农业现代化
针对城镇化进程中大量高素质青壮劳力向城市转移,留守农民大多为文化素质较低的老弱病妇幼的特点,引导留守农民的互助合作,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有效解决单个留守农民文化素质低,对新技能掌握慢的不足。此外,引导留守农民的互助合作还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农业科技投入、农业机械化融资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秀茹.广西现代农业的测评与对策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5.5.1
[2]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 中国现代化报告 2002[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刘建铭. 关于农区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的思考[ J] .经济经纬, 2004, ( 02) : 64-66.
[4]朱农.《中国劳动力流动与三农问题》[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5]《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8》
[6]《吉林省统计年鉴2010》
[7]强百发. 韩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8]X.Zhnag: submitted to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es(2004).
[9]XU Wei-guo, ZHANG Qing-yu,GUO Hui: submitted to Journal of Biomathematics(2007).
中国吉林森工集团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区,降水量丰富,土壤肥沃,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总经营面积134.8万hm2,有林地面积120.4万hm2,活立木总蓄积1.69亿m3,年生产木材89.3万m3,作为国家重要商品材生产基地,以培育、经营森林资源、木材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和林特资源综合开发为主。随着天保工程和森林分类经营的深入实施,在木材和林产品需求与生态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僵化的形势下,在商品林区大力营造工业原料林、提高林地生产力,林业产业化经营成为缓解森林采伐压力,保护生态公益林的必要手段,同时也促进了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林区。
一、绪言
吉林森工集团是中国国有林区开展森林集约经营试点最早的企业农业论文,相对于中国南方集体林区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起步较晚。1995年-2000年实施了用材林集约经营试点建设阶段,工业原料林建设是其中的一部分,分为皆伐迹地营造工业原料林和杨树中幼龄人工林改培为工业原料林两种方式;2003年-2006年集团实施了工业原料林试点建设阶段,该阶段阶段全部为皆伐迹地营造工业原料林1(柏广新,2009)。集团现有杨树工业原料林面积9114.5hm2(商品林区),蓄积53.5万m3,平均hm2蓄积58.7m3。其中:幼龄林面积428.5hm2,蓄积3.5万m3;中龄林面积796.8hm2,蓄积5.7万m3;近熟林面积1707.3hm2,蓄积17.0万m3;成熟林面积1979.2hm2,蓄积22.6万m3;过熟林面积266.1hm2,蓄积4.7万m3。应该特别指出,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位于各林业局商品林区内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各种环境因子适合树木生长和营建短周期杨树工业原料林,工业原料林建设在高产出木材的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2(杨树速生丰产林考察组,2001)。
随着天然林的锐减与人工林建设的发展,对人工林经济效益的研究不断发。国外多用一般均衡模型与不同种类人工林生产经营活动效率来计量其经济效益;国内主要集中于南方集体林区人工林经济效益分析,国有林区由于思想观念、配套机制滞后,工业原料林建设地区规模有限,进而导致工业原料林建设经济效益计量处于初级阶段。王炳南3等(2008)对南方集体林区案树不同无性系树种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价,此文以案树不同性系树种分类通过计算成本、年利润等指标分析讨论人工林经济效益。柏广新4(2009)年运用林木市场成熟理论结合其基层工作经验和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在经济学的基础上,通过区分不同森林成熟龄提出森林市场成熟理论,实证部分通过工业原料林生长仿真数据求轮伐期用四种方案对工业原料林分析经济效益;本文拟结合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现状,在细化单位公顷工业原料林单位轮伐期内经营活动与深入林区调研获得试点数据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吉林森工集团国有林商品林区工业原料林建设的效益模型,从多角度考虑其经济效益。
二、经济效益模型
本文拟运用投入-产出经济效益模型构建适合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经济效益核算的经济模型。投入产出法是用来研究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数量经济方法,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创立,他先后发表了《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美国经济结构研究》阐述“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发展,1973年Leontief由于从事“投入产出分析”获得第5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论文下载。下文将结合投入-产出法总利润等于总产出扣除总投入的基本思想和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试点及发展现状对经济效益模型进行设定。
(一)模型假设及符号说明
本文假设工业原料林过程中最求利润最大化原则,遵循高投入高产出的经济目标。为研究方便,假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轮伐期为15年,且在第7年进行抚育伐农业论文,第15年主伐;工业原料林建设不考虑林地地租,即地租为零。
(1)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投入为Iij,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建设投入,其中A表示期初投入,A1为整地费用,A2为苗木费用,A3为植苗费用;C表示期中投入,期中C1为补植费用,C2抚育费用,C3掰芽修枝费用,工业原料林在造林后第2年掰牙;C4包括预防病虫害、火灾、偷伐、盗伐在内发生的年例行管理费用且每年只进行一次病虫鼠防治,主伐前1年结束,C5施肥费用(包含肥料与施肥工费),Iij=Aij+Cij;
(2)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木材产出为Gij(G为目标林地蓄积X与相应出材率z乘积),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产量,且包括期初现有林采伐、抚育间伐、主伐、采伐剩余物四部分,其中G1表示现有林采伐木材产量,G2表示抚育间伐木材产量,G3表示主伐木材产量,G4表示采伐剩余物木材产量,G= X·z ;
(3)设Kij为采伐生产成本,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采伐成本,S1为现有林采伐单位成本,S2为抚育间伐单位成本,S3为主伐单位成本,S4为剩余物采伐单位成本,此处主要是指木材从活立木到伐倒木过程中发生的采伐人工费用与从伐倒木到可销售的原木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费用,如伐后运输费、加工费、销售运输费、营销费用等项目Kij= Sij·Gij(i=1,2,3,4;j=1,2,3,…15);
(4)设木材销售收入为Rij,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销售收入,P1表示现有林采伐木材价格,P2表示抚育间伐木材价格,P3表示主伐木材价格农业论文,P4表示采伐剩余物木材价格,为简化模型,我们假设所有木材价格均为含税价,在计算过程中不再考虑木材税收问题,Rij=Pij·Gij(i=1,2,3,4;j=1,2,3,…15);
(5)根据吉林森工集团森林经营方案与1995-2005年集团工业原料林试点,国家林业局2009年出台新的育林基金征收标准为从原15%降为10%,若假设育林基金为Tj,Tj=0.1R
(6)设吉林森工集团总利润为V,总利润为总收入扣除生产销售成本、建设投入、育林基金;Vj为集团在第j年利润收益;
(7)设r为银行同期利率,资本增长以利率为r的速度增长,则n年后的资本价值为Vn与现值V0的关系为复利关系,Vn =V0(1+r)n ;
(8)设NPV为资本净现值,NPV为资本毛收入现值扣除支出现值5(KlempererW D,2003),表示投资者在一定收入、支出及贴现率r时对现阶段投资的一种衡量方式。
1.1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
新形势下要想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就必须得到调整。当下,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农村对于农产品市场缺乏足够的认识,农产品的种植种类匮乏,产业结构单一。例如,仅种植小麦和玉米的村庄,即使其整体产量得到保证,一旦市场对此类农产品的需求锐减,或出现价格下跌的情况,农村经济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广大农村群众收入减少。所以,产业结构单一会使农村经济承受较大风险,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2 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生产力下降
最近几年,大量的农村青壮年都进入城市务工,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多是老人和妇女,致使生产力大大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城市能给大量进城务工的青壮年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给进城务工人员带来更高的收入。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且农村青壮年对于传统农活的传承度越来越低,致使农村的劳动力流失更为严重,生产力严重下降,不利于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虽然国家针对农村出台了大量的支农惠农政策,但是,就实际效果来看,还是无法阻挡进城务工人员的脚步。
1.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经济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硬件设施作为配套,在农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不例外。要保证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首先确保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跟上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的整体经济水平提供保障。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加强。诸如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以及互联网沟通等服务都没有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规划保持一致的步调。具体来说,道路交通网络建设滞后会严重影响农产品向外运输销售。
农村经济发展因交通环境受阻,大量的农产品因此滞销,给农户造成损失;供水供电设施建设不完善也导致农村的现代化管理和种植模式难以有效展开;最后,互联网信息系统滞后会影响农村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失去信息资源和竞争力,致使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1.4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偏高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生产资料的价格不断攀升,农民们因此也将承受更高的生产成本。整体上看,虽然市场上农产品的需求量持续增加,且销售价格不断上涨,但是与此同时生产资料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这部分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加,就会使农民在农产品市场上的收益持续降低,进而使农村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虽然政府就此出台了很多补贴措施,但是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生产资料的价格仍旧难以稳定。逐渐上涨的生产资料价格将会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农产品的整体收益率,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
2 发展农村经济的相关对策
2.1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产品质量提升
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将直接决定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农业产业结构是由市场决定的,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风向标,只有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对农作物种植规模和数量进行调整,农民才能从中获益。首先,农民应当学会运用先进科技,为提升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提供技术支持,保证农作物的产出和质量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其次,面对市场上形形的农作物商品,农民们必须通过结构调整优化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而提升农产品的整体销售量。市场需求首先是讲究农产品的质量,另外还要保证农产品可以满足大众需求,能够独具特色,有卖点,这样才有助于农产品的销售。最后,农民们还要在销售过程中注意对市场需求进行观察,发现市场上对于农产品的潜在需求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从种植到销售,满足市场需求,为广大农民创收。
2.2 加快农村的城市化步伐
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在正确的管理体系上,因此,对于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不仅仅要依靠农产品的增收及惠民政策补贴,还要从整体发展规划上着手解决根本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农村劳动力外流,生产力下降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从经济建设到文明建设,农村都处于劣势。所以,我们要推动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的发展步伐。在新的发展格局下,使农村的经济发展产生实效,留住农村劳动力。在筹划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利用中心城镇的带头作用,使农村的经济水平得到提升。其次,农村还要与城镇之间进行互动,找到农村城市化的正确发展方向,为农村的发展规划指明方向。
2.3 加快农业科技的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依托于农产品的销售情况,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将有效提升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使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只要销量得到保障,最终的收益率就会稳定。在农作物生产当中,农业科技对于推动农作物生产方式的创新,以及降低农民劳动强度,减少农作物病害损失等具有重要意义。加速科技支农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团队,就农作物的栽培和生产进行科学研究。同时还要有专门的市场研究人才,负责对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研究,使农民了解市场对于农作物数量及种类的需求,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另外,还要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仅要引进一流的人才队伍,同时还要鼓励广大农民参与到农业生产创新的活动当中,以丰富的种植经验促进农业的科学化发展。
2.4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全球价值链下,一国产业结构升级方式发生变化。在传统研究中,产业结构升级方式一般表现为由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逐渐转变,或者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而许南和李建军(2012)指出,在全球价值链下,由于不同价值链中既包含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也包括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生产环节,因此,全球价值链下产业结构升级应既包括由低梯度产业向高梯度产业转变的价值链升级,也包括由非核心价值元向核心价值元转变的价值元升级。
在以往研究中,由于缺乏相关数据,以全球价值链为视角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描述阶段。而近年来,以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全球贸易分析数据库(GTAP)为代表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数据的不断完善,为从实证角度准确度量和描述一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以及各国国际分工格局提供了便利。Johnson和Noguera(2012)运用GTAP数据库测算了各国总体和双边贸易中增加值贸易的比重并对增加值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进行了分解。Koopman、Wang和Wei(2014)则基于以往文献对增加值出口的分析和测量,提出了一个分解一国出口的总框架,构建了出口总额与增加值之间的数量关系。不同于附加值贸易框架,Timmer等(2013)以价值链为研究单位,对各国各行业在不同价值链中的增加值进行了测量,并提出了衡量一国竞争力的新指标。在国内研究中,罗长远和张军(2014)运用全球附加值贸易数据库(TiVA)五年数据对我国出口本地附加值行了测算与分解;袁志刚和饶璨(2014)运用WIOD测算了我国和国外生产服务业对我国各产业的投入变化,全面考察了国内外最终需求变化和技术变化对我国生产服务业的影响。
相比而言,从全球价值链角度出发,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借鉴Timmer等(2013)的研究视角以及许南和李建军(2012)对产业结构升级方式的界定,基于WIOD,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状况进行了分析。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文有如下不同:第一,以行业价值链为研究单位,从价值链升级和价值元升级两方面分别分析了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下产业结构升级现状;第二,通过对各行业价值链中我国增加值变化的分解,厘清了需求效应和生产结构效应对增加值变化的影响。
二、 理论模型
假设世界上有N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I个行业,每个行业生产一种最终产品,并定义一条价值链为一国完成一种最终产品生产所需各国投入的生产和服务活动。根据最终产品所属行业及最终生产国的不同,可以得到N×I条价值链。设A为投入产出表中的系数矩阵;F为最终需求矩阵;Y为产出矩阵。根据投入产出表可得:
Y=AY+F=(I-A)-1F=LF
其中,LNI×NI为里昂惕夫逆矩阵。设FD和VA均为NI×NI维对角阵,对角线元素fdn,i和van,i分别代表世界对第n国第i个行业的最终需求和第n国第i个行业的单位产出增加值。则各国分行业的增加值可表示为:
TOT=VA×L×FD
=va1,1l11,12fd1,1 va1,1l11,12fd1,2 L va1,1l11,N1fdN,1va1,2l12,11fd1,1 va1,2l12,12fd1,2 L va1,2l12,N1fdN,1 M M L MvaN,1lN1,11fd1,1 vaN,1lN1,12fd1,2 L vaN,1lN1,N1fdN,1■
其中n,n′∈(1,2,…,N),i,i′∈(1,2,…,I),van,ilni,n′i′fdn′,i′为n′i′所在价值链中,第n国第i个行业的增加值。
对不同国家相同行业进行加总,可得在i′行业价值链中,n国增加值占该价值链总增加值的比重:
VAS_TOT_n=■
三、 全球价值链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本文根据WIOD中提供的投入产出表(WIOTs),以全球价值链为研究视角,从价值元和价值链两方面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进行讨论。WIOTs搜集了1995年~2011年各年的世界投出产出数据,每年的投入产出表都涵盖了41个经济体,其中包括40个主要国家和地区以及“世界其他地区”。每个经济体按照生产行为产品分类(Classification of Products by Activity)划分为35个行业,包括14个制造业部门和17个服务业部门。根据最终产品生产国和所在行业对价值链进行细分,则可得到1 435条价值链。
1. 我国产业经济论文结构的价值元升级。当国际分工深入到产品内分工阶段时,一国最终产品的国别属性也已经被逐渐弱化,因此,本文从行业角度出发,将不同国家的价值链按行业进行聚集,计算全球行业价值链中,中国增加值份额及变化趋势,也即从价值元角度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进行分析。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在农林牧渔业、电力燃气和水供应业中,我国增加值份额在1995年~2001年和2006年~2011年间呈上升趋势,而在2002年~2005年间有所下降。2002年~2005世界需求的显著增长与我国增加值贡献的略微上升造成了这两个行业在此期间增加值份额的下降。在世界对农林牧渔业的最终消费中,有约1/6的增加值来自中国,这也反映了我国是农业大国的事实。在采矿业中,我国增加值份额在1995年~2011年间变化波动较大,但平均保持在3.5%左右。总体而言,我国在电力燃气和水供应业以及采矿业总需求中的增加值份额仍然较小。
在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价值链中,我国增加值份额在1995年~2011年间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分别由1995年的4.18%、4.18%、1.17%上升到2011年的16.73%、21.22%和6.50%。在这三个行业中,我国增加值的增长率均超过世界需求的增长率,我国在这些行业最终消费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综合而言,近年来我国在各行业价值链中的增加值份额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在各价值链中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价值元升级。由于行业价值链中的各个生产环节的附加值不同,我国附加值的增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我国在各价值链中逐渐由附加值低的生产环节转移至附加值高的生产环节,即价值链环节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我国的生产开始向价值链两端扩展,生产范围扩大,即价值链延伸。
为具体衡量各行业价值链中,由价值元升级所带来的我国增加值变化,本文从增加值绝对量角度出发,对我国增加值变化进行分解。这部分增加值的增长源于两方面因素:第一,当生产结构保持不变时,由世界总需求的增加所带来的我国增加值的增长,即总需求效应;第二,当世界总需求不变时,由于我国生产结构的改变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价值元升级等,即生产结构效应。因此,可将我国增加值变化作(1)式分解:
CVAy-CVAbase=VAyFy-VAbaseFbase=VAbase(Fy-Fbase)+(VAy-VAbase)Fy(1)
其中,y表示年份,base表示基年,CVA表示一个产业价值链中中国的价值增值,VA表示单位最终需求的增加值,F代表最终需求量。式(1)中右边第一项和第二项分别表示总需求效应和生产结构效应。
根据1995年~2011年间我国在各行业价值链中增加值的变化,将其分为三个时间段:1995年~2000年间,我国在各价值链中的增加值基本保持平稳,年均增长2.36%~7.81%,仅电力燃气和水供应业和服务业两个行业的年均增长率高达18.97%和13.39%,虽然在电力燃气和水供应业价值链中,我国增加值年均增长较快,但增加值的绝对值仍然较小;2000年~2005年间,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在服务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价值链中的增加值开始快速上升,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11.34%、11.57%和12.56%;2005年后,我国在各行业价值链中的增加值进一步增长,年均增长率均超过11%,其中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52%、18.82%和22.42%。本文分别以1995年、2000年和2005年为基年,对三个不同时间段我国增加值进行分解,结果如表2所示。
分解结果表明,我国增加值的增长有约90%来自世界对最终产品需求的增加,需求效应远大于生产结构效应。在不同行业价值链中,需求效应和生产结构效应绝大多数为正,仅在2000年~2005年间农林牧渔业和建筑业价值链中的生产结构效应为负,这表明在保持最终需求不变时,我国在这两个行业价值链中的单位需求增加值减小,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在该价值链中的地位下降,我国从高附加值环节转变为低附加值生产环节,也可能是我国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了其他国家。
从生产结构效应来看,我国增加值变化率在三个阶段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U型变化趋势。其中,在服务业价值链中,分解结果较为稳定,需求效应和生产结构效应分别约占90%和10%,而制造业的价值分解结果变动最为明显,生产结构效应由1995年~2000年间的24.01%下降到2000年~2005年间的0.84%,之后又恢复到2005年~2011年间的17.18%。这表明,我国在2000年~2005年间制造业价值链中的增加值增长基本依靠世界对制造业最终产品的需求拉动。这可能是由于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后更多地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参与世界分工,由于中国存在大量低端剩余劳动力,世界低端制造业转移到中国,提高了单位最终产品中中国的增加值,但是由于低端制造业的附加值较低,因此,虽然我国制造业的生产结构效应表现为正,但数值较小。与2000年~2005年相比,我国各行业的生产结构效应在2005年~2011年间均有所提升,其中,服务业和建筑业的生产结构效应均超过1995年~2000年。生产结构效应的提升也表明我国近年来价值元升级明显。
2. 我国产业结构的价值链升级。将我国总增加值按不同价值链进行分解,结果如表3所示,这可以清晰地表现出我国生产的最终导向。
我国增加值在制造业价值链中的份额从1995年的38.35%下降到2002年的32.20%,之后又略有上升,但从2007年开始又恢复下降趋势,到2011年仅占总增加值的32.34%,与2002年份额相当。2002年~2006年间的上升可能是由于我国加入WTO后,更多地参与全球制造业生产,而2007年之后的下降则可能表明我国在努力由制造业大国转变为服务业大国,我国更加偏向于服务业最终产品的生产。在服务业价值链中,我国增加值占总增加值的份额从1995年的27.73%上升到2003年的37.17%,达到历年最大值。2003年后,该比例略微有所下降,但基本保持平稳,到2011年,我国增加值中有超过1/3来自于服务业价值链,占各价值链中最大份额。相比而言,服务业价值链中的增加值从1999年开始超过制造业值链中的增加值,我国逐渐由制造业价值链为主导向服务业价值链为主导转变。
此外,在我国总增加值中,生产采矿业、电力燃气和水供应业最终产品的增加值始终较小,投入建筑业最终产品中的增加值比例不断上升,而投入农林牧渔业中增加值比例则不断减少,这也表明我国开始由农林牧渔业价值链向建筑业、服务业价值链转变。
四、 结论
本文运用1995年~2011年WIOTs对全球价值链中我国增加值份额进行了度量,并将我国增加值绝对额按需求效应和生产结构效应进行了分解。通过计算和分析可知,在全球价值链中,我国产业结构价值元和价值链升级明显。从价值元升级角度而言,我国在各行业价值链中的增加值份额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这可能源于我国价值链环节的提升或我国在价值链范围上的延伸。我国增加值绝对额的增长主要来自世界对最终产品的需求效应,生产结构效应相对较小,且在不同时间段变化较为明显。从价值链升级角度而言,我国逐渐由农林牧渔业价值链、制造业价值链向服务业价值链转变。
虽然现阶段我国仍处在各价值链的低端生产环节,但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价值链和价值元方向上都表现出明显的升级趋势。为进一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应继续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我国高技能劳动者比例,加速我国产业结构的价值元升级;同时,在各行业价值链之间,我国应继续推动由农业、制造业等价值链向服务业价值链的转变,加快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价值链升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