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5 09:27:2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基准利率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2103
1中小企业准入法律制度在中小企业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由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涉及许多领域,中小企业法的内容十分广泛。在一般意义上,凡是涉及中小企业的立法,都可以称之为中小企业法。我国有学者认为,关于中小企业的立法有两类性质的法律。一是关于中小企业组织与活动法,主要涉及中小企业的组织体系,中小企业的设立、中小企业的组织形式、中小企业的管理与运营等方面。二是主要规定国家对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法律。后一类立法是专门为中小企业而制定,主要体现在国家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也有学者认为,中小企业法不调整企业组织形态,具有明显的政策倾向,带有促进法的性质。中小企业法在狭义上是指国家扶持与引导中小企业的法律,但在广义上还包括反垄断法的一些内容。我国中小企业法也是一个非常广阔的领域,不但包括规范中小企业准入、运行、退出法律,而且包括专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两方面的中小企业制度尽管表现方式各异,但却是任何一个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
中小企业准入法律作为中小企业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完善中小企业准入立法是由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我国中小企业立法的缺陷等原因决定的。所以中小企业准入立法作为规定中小企业的法律形态、资本制度、登记规制程序等问题的法律规范,和企业法的关系十分密切。中小企业准入立法是在我国企业立法落后、各种法律形态的中小企业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针对中小企业更好的进入市场的一种制度安排。
虽然中小企业促进法是各国扶持、保护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法律,其内容不涉及中小企业的设立、组织形式等具体问题。但从扶持或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看,也不能不从中小企业的设立开始,也必须涉及中小企业的运行、退出等问题。而中小企业促进法涉及的中小企业设立等内容,与企业组织法的内容不同,中小企业的设立仍然要按企业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这就是中小企业准入法律制度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建立合理、完善的中小企业市场准入制度,才能为中小企业进入市场提供更多的机会。因此,中小企业准入法律制度为中小企业立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也是中小企业法律制度中的前提和基础。
2中小企业准入法律制度的性质及内容
关于中小企业法的性质,并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一致意见,不同的国家基于其经济政策和法律传统的考虑,对中小企业法性质的认识也不相同。在美国,由于自由经济的观念根深蒂固,美国的法律侧重于通过中小企业法防止垄断和消除经济的不平等。美国的政府、立法机关和司法机构认为必须从维护自由竞争的经济制度高度去认识和解决中小企业的问题。美国《小企业法》第二章规定了“扶持和保护小企业”的目的在于“保护自由竞争”。由此可见,美国的中小企业法的目的在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有“市场管理法”的含义,在大的视角下属于经济法的范畴。日本的主流观点认为中小企业法就是产业政策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反垄断法、产业法、产业振兴法等并列的日本经济法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目前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是史际春教授认为“中小企业法是国家旨在保护、扶持和引导、限制中小企业的法。从表面上看,中小企业法似乎属于经济组织法、市场主体法意义上的企业法范畴,但实质上中小企业法徒有企业法之名而无企业法之实。中小企业法不调整企业组织形态,一般不涉及企业的设立、组织机构、运作机制、解散和清算等,具有明显的政策倾向性,带有促进法的性质。”二是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小企业法具有综合性,即从法律层面上看首先是宪法,它是中小企业立法的基石,是第一层次;其次,是我国的《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等规定中小企业法律形态,这是民商法层次上的中小企业法,是第二层次;最后是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立法,如《中小企业促进法》这是经济法层次上的中小企业法,是第三层次。我认为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和中小企业立法的情况,国家为了保护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综合运用各种法律政策手段,提供法律制度的支持,使中小企业法的保护范围日益扩大,所以应从广义上理解中小企业法,中小企业法不仅属于民商法,还属于经济法的范畴。而中小企业准入法律制度更侧重于民商法的范畴,是我国民商法的重要内容。
3中小企业准入法律制度的内容
中小企业市场准入法律制度,是有关国家和政府准许中小企业进入市场,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条件和程序规则的各种制度和规范的总称。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市场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日益拓展和深化,为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而逐步建立和完善的。目前各国中小企业准入制度一般规定在民商法的有关规范中,虽然各国规定有所差别,但总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中小企业的法律形态。作为市场主体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进入市场必然要选择法律设定的形态。所谓中小企业法律形态是指法律规定的按企业责任形式或按企业所有制形式划分的基本形态。中小企业准入的基本形态,主要是按照企业的责任形式来确立的,具体表现为有限责任形态、有限和无限混合的责任形态、无限责任形态,相应的由《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等法律进行规制。中小企业法定设立成本和运行成本,决定了现实法律形态中,个人独资企业数量最多,有限责任公司存续最长,合伙企业数量少且存在时间最短。我国除了存在以上法律形态外,还存在以所有制为标准划分的企业形态,即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联营企业等形态。中小企业准入法律制度有利于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将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式予以确定,规范了中小企业的基本法律形态问题,使中小企业进入市场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从而先确定适合自己发展的法律形态。
(2)注册资本的规章制度。中小企业的资本制度是中小企业进入市场的最基本条件之一,中小企业资本不仅涉及股东债权人的利益,而且关系到交易秩序和交易安全,决定企业设立成本高低,直接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投资决策,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环境良好的指标之一。注册资本制度中,核心内容就是法定最低注册资本额的规定,尤其是公司法对注册资本有明确的规定。
(3)中小企业登记规制程序。一个中小企业如果只具有法律规定的形态及条件,还不能进入市场,需要经过法律规定的登记程序才能成为市场主体,所以企业登记制度也是中小企业准入法律规范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4)中小企业的组织形式。它是指中小企业各种法律形态中所包含的具体形式,在公司制法律形态中有无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两合公司等形式,在合伙制法律形态有无限合伙、有限合伙等形式。这些众多的企业组织形式为中小企业进入市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有利于中小企业采用最有效的形式进行发展。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表明,经由国债市场的发展来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比较有效的改革路径之一。十多年来的中国国债的市场化改革对利率的市场化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国债二级市场及其收益率的形成、国债一级市场引入竞争性的招标机制、国债回购利率的市场化、国债期货交易的试验等改革举措,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快了改革的进程。近年来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引导市场利率,以及各种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的出台,都为最后放开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准备了基础条件。但是,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中央银行亟需确定一个市场基准利率来引导市场利率。
所谓市场基准利率,是在多种利率并存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是金融市场上所有金融产品价格确定的重要参考依据,是人们公认的并普遍接受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利率。目前,中国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实际上起着基准利率的作用。但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看,真正能够成为基准利率的是国债市场的利率。
首先,从国际金融市场的一般规律来看,能够成为基准利率的必须是流动性好的金融商品的利率。国债利率具备这一特点。国债有“准货币”之称,变现力极强,它的价格形成与波动能够灵敏地反映资金市场供求的变化,因而可以成为其他金融工具定价的基础。诚然,国债利率也会受到通货膨胀和到期风险的影响,但由于国债到期还本付息是一个固定额,在通货膨胀率与利率变化可以预期的条件下,国债利率就自然成了基准利率的代表。实际上,美国、日本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市场基准利率就是国债利率,国债利率处于整个利率体系的中心环节,它的变动决定其他金融工具利率的变动。
其次,作为基准利率,必须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期限的利率水平。国债利率也具备这一优点。在债券期限结构理论中,预期理论与市场分割理论从不同侧面解释了不同期限债券利率水平差异的原因。预期理论在债券具有完全替代性的前提下证明了债券利率差别的原因是期限的长短,即将长期利率等于债券到期之前未来短期利率预期的平均值。市场分割理论则在市场不完全性与不同期限债券不是替代品的前提下说明了各种期限债券利率取决于各种债券市场的供求状况。期限结构理论与流动性升水理论则综合了上述两种理论,将长期利率等于债券到期之前未来短期利率预期的平均值加上反映不同期限债券供求状况的期限升水,从而比较全面地解释了不同期限债券利率差别的原因。非国债(如企业债券)不同期限利率的决定虽然也可以用以上理论解释,但由于存在违约风险,因而无法用来决定利率的期限结构。而国债的发行主体是政府,一般不存在违约风险,其利率结构也就不受违约风险的干扰,因而可以较好地反映不同期限利率的差别,能够成为基准利率的最好选择。同业拆借利率虽然也是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利率,在市场交易规模、交易者数目和规范化程度上与国债市场也有可比性,但同业拆借市场毕竟只是一个短期拆借市场,同业拆借利率也只是对短期利率有参考作用。国债市场则是提供短、中、长期不同期限债券种类的市场,可以反映不同期限的利率水平。
一旦国债基准利率形成,国债市场的发展对其他金融市场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不仅改变金融市场规模格局,而且还影响其他市场利率水平的确定,出现明显的利率市场化的传递效应,其中影响最明显的是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存款市场。因为国债市场发展后产生的大量资金需求,首先会冲击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存款市场,结果必然是,在国债市场发展以及国债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下,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市场化机制将更加完善,银行存款市场也将逐步放松利率管制。
二、完善我国国债市场的建议与措施
完善我国国债市场,提高国债市场流动性,推进利率市场化是充分发挥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必要条件。目前,完善我国国债市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完善国债发行机制
(1)进一步规范滚动发行机制。扩大基准国债期限品种范围,进一步健全滚动发行机制,使一级市场国债发行形成更加持续的发行利率曲线,也使一级市场国债招标价格更好地发挥对国债定价与估值的参考作用。
(2)尝试推出国债预发行机制。为建立发行前债券价格揭示机制,规范一级市场债券分销行为,借鉴国际成熟债券市场预发行做法,在中国国债市场尝试进行国债的预发行操作。
2、优化国债期限结构和持有者结构
优化国债期限结构和持有者结构,增强国债市场的流动性,提高国债市场的调节功能。
(1)合理设计国债的期限结构。国债期限结构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政府必须兼顾自身与应债主体这两方面的要求和愿望,同时考虑宏观经济条件和清偿能力等因素,对国债的期限结构做出选择。
一、引言
2014年6月份新“国十条”的颁布,对我国的保险改革有了明确的指导意义。保险监管部门将以市场为导向监督保险产业并且放开了对保险产品的价格管制,费率市场化必将是大势所趋。预定利率在寿险费率的厘定方面较预订死亡率及预订附加费用率起的作用最大。预订利率过高,收取保费偏少,保险公司将会面临破产风险;预订利率过低,收取保费偏多,将会降低寿险产品的吸引力。因此,预定利率的确定无疑将对寿险精算构成极大的挑战。
基准利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无疑各种利率均是围绕其上下波动。各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目前可围绕基准利率上下浮10%,贷款利率可围绕基准利率上下浮20%,因此基准利率可以反映市场利率。货币市场利率以SHIBOR作为市场利率的呼声较为高昂,但是由于SHIBOR仅有七年的历史,数据偏少而且其值变化颇不稳定。鉴于此,我们选择基准利率作为市场利率的参考,本文选择1955―2014年的基准利率,展开来研究寿险产品定价。鉴于n年期寿险生存年金深得投保人青睐,本文选择n年期年初付保险年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年金纯保费的定价方面,旨为国内外学者提供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文献综述
在预测波动数据的研究方法上,国内外学者运用较多的是ARIMA模型、正态分布模型//指数平均模型、Monte Carlo模拟研究和复合泊松过程等。但是目前还未有学者将正态分布及ARIMA模型详细具体地运用到年金定价上。不同于以往学者只用一种模型预测随机利率,本文结合正态分布及ARIMA模型分别对利率呈现独立分布及非独立分布的情况进行理论推导及实证分析来研究年金定价。
在模型改进方面,对两种模型进行实际分析,吴航等人(2009)对数据拟合得到2个ARIMA模型,并加权重对两个模型进行优化。博迪《投资学》在资产定价法一章中,着重介绍了投资组合资产权重的确定方法。在模型优化过程中,本文基于依据两种模型的拟合利率的残差及残差间的相关性,对两组残差赋予不同权重,依据总预测残差方差最小原则,得出两组拟合利率所应赋予的权重及最优年金现值。首先对基准利率进行预测,得出1996―2014年的基准利率符合正态分布。在先前论文的基础上,在模型推导方面,结合个人的生存率,运用概率统计及微积分知识得出折现到购买保险年份所应缴的趸交纯保费。另外,本文克服了大部分论文纯理论或者纯应用的不足,将模型理论推导、实证检验及应用结合。
三、正态分布模型应用
1、数据来源
1955―2014年一年期基准利率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当一年内多次调动利率的情况下取平均值计算。选择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分布表(2000~2003)中的非养老金男性业务表数据计算被保险人确定年点的死亡率,生存率等。
2、正态分布模型应用过程
(1)正态分布验证。正态分布模型前提条件是利率服从正态分布。因此,我们首先要检验数据的正态性且在保证正态性的同时尽可能多的选择数据样本。夏皮罗-威尔克Shapiro-Wilk检验(W检验)通过检验数据与回归曲线的残差来检验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在R语言中,通过调用stats包中的shapiro.test函数可以直接预测。经过正态W检验,1996―2014年的基准利率服从正态分布。
(2)定价应用。假设被保险人为30岁男子,购买20年期寿险年金。自被保险人50岁起,保险人将于每年初向被保险人支付保险年金1000元,止于69岁年初。若被保险人在20年内死亡,保险公司将停止支付,否则保险公司需要支付年金直到期满为止。利用随机利率呈正态分布的特点计算该年金的精算现值,将参数带入模型,利用R软件计算,本文得出保险年金精算现值E(A0)=8472.98。
四、自回归求和滑动平均模型(ARIMA)分析
由于国内外书籍对ARIMA模型的理论推导已经规范化,本文此处将不对该模型的理论部分做相关论述。
1、数据描述和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由于样本越多预测效果更佳,因此在ARIMA模型拟合过程中,我们利用全部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对利率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得到LNI,并作出时间序列变化的趋势。可以看出1955―2014年的利率变化起伏较大。数据经历了先升后降,直到平稳波动变化的趋势。对LNI进行一阶差分,一阶差分后的变量表示为DLNI,对其进行平稳性检验。在R软件上,我们需要加载fUnitRoots包才可以应用该功能。adfTest()可以直接得出ADF值及P。通过分析结果,我们取对数后进行一阶差分后数据是稳定的。我们消去了趋势部分,剩下不规则部分。
2、模型定阶及结果展示
(1)自回归检验和偏自回归检验。我们对数据进行自回归检验和偏自回归检验,由检验结果得知自相关系数及偏自相关系数均在置信区域范围内。由时间序列特征我们可知自相关函数及偏自相关函数均属于拖尾。此处我们选择ARIMA(p,1,q)进行分析。
(2)AIC准则自助法定阶。在ARIMA(p,1,q)模型参数估计中,本文选择极大似然法估计并依据AIC值最小为原则选择出最佳的模型。根据极大似然值最大、方差估计最小、AIC值最小原则我们选择ARIMA(0,1,2)进行预测,得到模型如下:
logIt=?着t+0.7659?着t-1+0.2341?着t-2It+1=elogIt+lgIt
我们利用Ljung-Box检验及QQ图的形式来判断拟合的优度。Box和Pierce提出统计量Q=n(),并用该指标来检验残差是否是独立的。Ljung-Box检验则是基于该变量上的检验方法。P值越大,则说明拟合效果较佳。对残差检验得出p值为0.2543。P值大于0.1,表明没有证据证明在滞后1-20阶中预测误差是非零自相关的。为了检查预测误差是否是平均值为0且方差为常数的正态分布,我们利用QQ图来检验预测误差是否为白噪声,得到结果残差在QQ图直线附近,得出结论:预测方差为白噪声,即我们所预测的模型是有效的。
3、定价应用
由被保险人30岁,年金发放50岁时生效且保险将截止于69岁。那么,在预测保险年金现值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未来四十年的利率进行预测。在R软件上进行程序操作,基于ARIMA(1,1,0),预测出未来40的年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未来值预测,计算出未来39年值如下:假设t+1年初收到保险年金c元。经过分析得知未来年金折现现值,且结合P0得出年金现值定价模型如下:
得出年金现值定价为:E(A0)=7301.56元
五、模型扩展与优化
基于R软件,本文依据两种不同算法,得到不同的保险现值。由于前期分别对两种模型的残差进行分析验证,得知这两种模型都较好地拟合了利率走势,所以基于两种算法的精算现值都具有合理性。
利率在两种模型的拟合下,分别得出对于历史数据的拟合残差A及B。虽然两种模型的残差都比较小,但是为了得到更为精准预测利率,我们考虑将两组历史数据的残差分别赋予不同权重,从而使总的参差方差最小。当残差方差最小时,也就意味着预测残差最小。预测残差最小的模型可以保证得到最小误差的预测利率从而进行公平定价。
正态分布过程中,预测利率利用正态分布随机数的方式得出。我们分别设预测利率呈正态分布模型及ARIMA模型情况下的残差数组r1,r2。对所得结果赋予不同权重w1,w2且w1+w2=1。设两种模型下,残差的标准差为?滓1,?滓2。为了让模型预测最为精准,我们最小化模型组合的预测方差。
六、总结及展望
本文借鉴高建伟(2006)寿险年金的定价模型,以中国1955―2014年的基准利率为参考,得出利率服从正态分布及ARIMA模型的情况下寿险年金的现值。本文在年金定价过程中基于两个模型得出不同结果。最后利用证券组合最小方差原理,赋予不同模型权重,得出较为满意的结果。但是,一方面由于基础面风险难于预测,预测利率难免存在误差;另一方面由于本文以基准利率为研究对象,但是随着时代进步,利率市场化将会更加成熟,纯保费计算中所基于的数据也会处于变化中。本文旨在提供参考的定价研究方法及模型。在现实生活中保险定价还需要考虑更多因素,并不能单纯的应用本文的定价模型。学者共同致力于保险定价的研究方案,旨在提供最为精确的寿险定价。
(注: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A类项目,项目编号A2014047。)
【参考文献】
[1] 薛毅、陈立萍:统计建模与R软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一、利率市场化需要完善的国债市场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表明,经由国债市场的发展来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比较有效的改革路径之一。十多年来的中国国债的市场化改革对利率的市场化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国债二级市场及其收益率的形成、国债一级市场引入竞争性的招标机制、国债回购利率的市场化、国债期货交易的试验等改革举措,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快了改革的进程。近年来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引导市场利率,以及各种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的出台,都为最后放开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准备了基础条件。但是,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中央银行亟需确定一个市场基准利率来引导市场利率。
所谓市场基准利率,是在多种利率并存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是金融市场上所有金融产品价格确定的重要参考依据,是人们公认的并普遍接受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利率。目前,中国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实际上起着基准利率的作用。但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看,真正能够成为基准利率的是国债市场的利率。
首先,从国际金融市场的一般规律来看,能够成为基准利率的必须是流动性好的金融商品的利率。国债利率具备这一特点。国债有“准货币”之称,变现力极强,它的价格形成与波动能够灵敏地反映资金市场供求的变化,因而可以成为其他金融工具定价的基础。诚然,国债利率也会受到通货膨胀和到期风险的影响,但由于国债到期还本付息是一个固定额,在通货膨胀率与利率变化可以预期的条件下,国债利率就自然成了基准利率的代表。实际上,美国、日本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市场基准利率就是国债利率,国债利率处于整个利率体系的中心环节,它的变动决定其他金融工具利率的变动。
其次,作为基准利率,必须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期限的利率水平。国债利率也具备这一优点。在债券期限结构理论中,预期理论与市场分割理论从不同侧面解释了不同期限债券利率水平差异的原因。预期理论在债券具有完全替代性的前提下证明了债券利率差别的原因是期限的长短,即将长期利率等于债券到期之前未来短期利率预期的平均值。市场分割理论则在市场不完全性与不同期限债券不是替代品的前提下说明了各种期限债券利率取决于各种债券市场的供求状况。期限结构理论与流动性升水理论则综合了上述两种理论,将长期利率等于债券到期之前未来短期利率预期的平均值加上反映不同期限债券供求状况的期限升水,从而比较全面地解释了不同期限债券利率差别的原因。非国债(如企业债券)不同期限利率的决定虽然也可以用以上理论解释,但由于存在违约风险,因而无法用来决定利率的期限结构。而国债的发行主体是政府,一般不存在违约风险,其利率结构也就不受违约风险的干扰,因而可以较好地反映不同期限利率的差别,能够成为基准利率的最好选择。同业拆借利率虽然也是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利率,在市场交易规模、交易者数目和规范化程度上与国债市场也有可比性,但同业拆借市场毕竟只是一个短期拆借市场,同业拆借利率也只是对短期利率有参考作用。国债市场则是提供短、中、长期不同期限债券种类的市场,可以反映不同期限的利率水平。
一旦国债基准利率形成,国债市场的发展对其他金融市场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不仅改变金融市场规模格局,而且还影响其他市场利率水平的确定,出现明显的利率市场化的传递效应,其中影响最明显的是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存款市场。因为国债市场发展后产生的大量资金需求,首先会冲击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存款市场,结果必然是,在国债市场发展以及国债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下,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市场化机制将更加完善,银行存款市场也将逐步放松利率管制。
二、完善我国国债市场的建议与措施
完善我国国债市场,提高国债市场流动性,推进利率市场化是充分发挥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必要条件。目前,完善我国国债市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完善国债发行机制
(1)进一步规范滚动发行机制。扩大基准国债期限品种范围,进一步健全滚动发行机制,使一级市场国债发行形成更加持续的发行利率曲线,也使一级市场国债招标价格更好地发挥对国债定价与估值的参考作用。
(2)尝试推出国债预发行机制。为建立发行前债券价格揭示机制,规范一级市场债券分销行为,借鉴国际成熟债券市场预发行做法,在中国国债市场尝试进行国债的预发行操作。
2、优化国债期限结构和持有者结构
优化国债期限结构和持有者结构,增强国债市场的流动性,提高国债市场的调节功能。
(1)合理设计国债的期限结构。国债期限结构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政府必须兼顾自身与应债主体这两方面的要求和愿望,同时考虑宏观经济条件和清偿能力等因素,对国债的期限结构做出选择。
(2)优化国债的持有者结构。国债持有者结构单一是我国国债市场的一大痼疾。这已在相当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国债市场的规范和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中央银行持有的国债规模要加大,配合货币政策的运用,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传导效果。第二,取消对商业银行购买国债的某些限制,使国债成为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促进现有养老保险基金等机构的发展并培育国债投资基金。这将有效地提高国债市场的参与程度,促进国债市场发行效率的提升。第四,允许国外投资者购买一定比例的国债。这既有利于我国利用外资政策的实施,又有利于调节国债持有者的结构。
3、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
目前市场交易主体还比较单一,现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主体虽然己增加到900多家,但仍然主要是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现在还很少进入这个市场,这样就限制了这个市场的覆盖面。在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却是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人。应大力发展非金融机构投资者进入国债市场,尤其是债券投资基金,由于债券投资基金具有专业投资和规模经济的优势,它们的投资风格更加稳健,有利于国债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
4、发展国债投资基金
国债基金有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基本形式,同一般的证券投资基金相比,国债投资基金是国家信用和非国家信用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国家信用是其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国债基金的绝大部分资金是投向国债的,同其他类型的投资基金相比,国债投资基金具有信誉高、风险小、收益稳定的特点。
5、大力发展国债市场中介机构
(1)扩大一级自营商范围,完善做市商制度,活跃国债市场。第一,扩大一级自营商范围。我国中央银行应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扩大一级自营商成员,尽早让一些业绩好、信誉高的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加入到一级自营商队伍中来。第二,完善做市商制度,扩大做市商队伍。我国虽已经建立做市商制度,但由于制度不完善,导致报价券种偏少,很多债券不能及时报价或没有报价,价格信息难以及时发现和披露。
(2)大力发展国债市场经纪人。一些国家的政府为了提高国债市场的流动性,非常重视经纪人业务。经纪人作为给交易商提供中介服务的机构,是连接交易商的重要媒介,经纪人本身不参与交易,只是将市场交易进行有效的配置,提供价格发现机制,提高交易的成功率。随着我国国债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市场参与者的增多,直接交易不利于提高市场效率。目前我国同业经纪人只有一家,缺乏竞争和效率。因此,培养一大批活跃的经纪人队伍对发展我国场外债券市场显得尤为迫切。
6、建立统一、规范、分层次的国债市场体系
(1)一个竞争、有序、统一、高效的国债市场是央行公开市场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在国债市场的建设中,当前应集中精力建立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核心市场。继续拓展完善银行间债券市场,吸收各类金融机构投资者进入,以之作为批发债券市场。
(2)我国目前的国债流通市场呈现分割的状态,银行间国债市场和交易所国债市场各自存在。国债市场的两个子市场之间既独立运作又互相沟通。但市场交易具有连续性,人为地把不同交易主体分割到不同的市场,不利于扩大市场规模,完善市场机制。而且两个市场价格差的存在也不利于管理层更好地把握宏观经济情况。因此,应逐步将两个市场统一起来,促进国债交易在更广的范围内开展。健全国债交易的基础设施,构建统一的国债托管结算清算系统,是统一流通市场的关键。
7、积极发展国债期货市场
目前我国债券市场没有衍生金融工具,在现有的交易体系和交易手段下,投资者无法有效地解决利率波动带来的巨大风险,使得机构投资者难以进行避险与对冲操作,阻碍了其对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参与。市场上投资者追涨杀跌,不利于债券市场的稳定。发展国债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可以为投资者提供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促进市场价格发现,对于长期进行大量债券投资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用社、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来说,十分重要。
一、利率市场化需要完善的国债市场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表明,经由国债市场的发展来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比较有效的改革路径之一。十多年来的中国国债的市场化改革对利率的市场化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国债二级市场及其收益率的形成、国债一级市场引入竞争性的招标机制、国债回购利率的市场化、国债期货交易的试验等改革举措,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快了改革的进程。近年来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引导市场利率,以及各种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的出台,都为最后放开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准备了基础条件。但是,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中央银行亟需确定一个市场基准利率来引导市场利率。
所谓市场基准利率,是在多种利率并存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是金融市场上所有金融产品价格确定的重要参考依据,是人们公认的并普遍接受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利率。目前,中国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实际上起着基准利率的作用。但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看,真正能够成为基准利率的是国债市场的利率。
首先,从国际金融市场的一般规律来看,能够成为基准利率的必须是流动性好的金融商品的利率。国债利率具备这一特点。国债有“准货币”之称,变现力极强,它的价格形成与波动能够灵敏地反映资金市场供求的变化,因而可以成为其他金融工具定价的基础。诚然,国债利率也会受到通货膨胀和到期风险的影响,但由于国债到期还本付息是一个固定额,在通货膨胀率与利率变化可以预期的条件下,国债利率就自然成了基准利率的代表。实际上,美国、日本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市场基准利率就是国债利率,国债利率处于整个利率体系的中心环节,它的变动决定其他金融工具利率的变动。
其次,作为基准利率,必须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期限的利率水平。国债利率也具备这一优点。在债券期限结构理论中,预期理论与市场分割理论从不同侧面解释了不同期限债券利率水平差异的原因。预期理论在债券具有完全替代性的前提下证明了债券利率差别的原因是期限的长短,即将长期利率等于债券到期之前未来短期利率预期的平均值。市场分割理论则在市场不完全性与不同期限债券不是替代品的前提下说明了各种期限债券利率取决于各种债券市场的供求状况。期限结构理论与流动性升水理论则综合了上述两种理论,将长期利率等于债券到期之前未来短期利率预期的平均值加上反映不同期限债券供求状况的期限升水,从而比较全面地解释了不同期限债券利率差别的原因。非国债(如企业债券)不同期限利率的决定虽然也可以用以上理论解释,但由于存在违约风险,因而无法用来决定利率的期限结构。而国债的发行主体是政府,一般不存在违约风险,其利率结构也就不受违约风险的干扰,因而可以较好地反映不同期限利率的差别,能够成为基准利率的最好选择。同业拆借利率虽然也是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利率,在市场交易规模、交易者数目和规范化程度上与国债市场也有可比性,但同业拆借市场毕竟只是一个短期拆借市场,同业拆借利率也只是对短期利率有参考作用。国债市场则是提供短、中、长期不同期限债券种类的市场,可以反映不同期限的利率水平。
一旦国债基准利率形成,国债市场的发展对其他金融市场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不仅改变金融市场规模格局,而且还影响其他市场利率水平的确定,出现明显的利率市场化的传递效应,其中影响最明显的是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存款市场。因为国债市场发展后产生的大量资金需求,首先会冲击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存款市场,结果必然是,在国债市场发展以及国债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下,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市场化机制将更加完善,银行存款市场也将逐步放松利率管制。
二、完善我国国债市场的建议与措施
完善我国国债市场,提高国债市场流动性,推进利率市场化是充分发挥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必要条件。目前,完善我国国债市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完善国债发行机制
(1)进一步规范滚动发行机制。扩大基准国债期限品种范围,进一步健全滚动发行机制,使一级市场国债发行形成更加持续的发行利率曲线,也使一级市场国债招标价格更好地发挥对国债定价与估值的参考作用。
(2)尝试推出国债预发行机制。为建立发行前债券价格揭示机制,规范一级市场债券分销行为,借鉴国际成熟债券市场预发行做法,在中国国债市场尝试进行国债的预发行操作。
2、优化国债期限结构和持有者结构
优化国债期限结构和持有者结构,增强国债市场的流动性,提高国债市场的调节功能。
(1)合理设计国债的期限结构。国债期限结构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政府必须兼顾自身与应债主体这两方面的要求和愿望,同时考虑宏观经济条件和清偿能力等因素,对国债的期限结构做出选择。
(2)优化国债的持有者结构。国债持有者结构单一是我国国债市场的一大痼疾。这已在相当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国债市场的规范和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中央银行持有的国债规模要加大,配合货币政策的运用,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传导效果。第二,取消对商业银行购买国债的某些限制,使国债成为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促进现有养老保险基金等机构的发展并培育国债投资基金。这将有效地提高国债市场的参与程度,促进国债市场发行效率的提升。第四,允许国外投资者购买一定比例的国债。这既有利于我国利用外资政策的实施,又有利于调节国债持有者的结构。
3、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
目前市场交易主体还比较单一,现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主体虽然己增加到900多家,但仍然主要是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现在还很少进入这个市场,这样就限制了这个市场的覆盖面。在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却是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人。应大力发展非金融机构投资者进入国债市场,尤其是债券投资基金,由于债券投资基金具有专业投资和规模经济的优势,它们的投资风格更加稳健,有利于国债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
4、发展国债投资基金
国债基金有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基本形式,同一般的证券投资基金相比,国债投资基金是国家信用和非国家信用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国家信用是其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国债基金的绝大部分资金是投向国债的,同其他类型的投资基金相比,国债投资基金具有信誉高、风险小、收益稳定的特点。
5、大力发展国债市场中介机构
(1)扩大一级自营商范围,完善做市商制度,活跃国债市场。第一,扩大一级自营商范围。我国中央银行应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扩大一级自营商成员,尽早让一些业绩好、信誉高的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加入到一级自营商队伍中来。第二,完善做市商制度,扩大做市商队伍。我国虽已经建立做市商制度,但由于制度不完善,导致报价券种偏少,很多债券不能及时报价或没有报价,价格信息难以及时发现和披露。
(2)大力发展国债市场经纪人。一些国家的政府为了提高国债市场的流动性,非常重视经纪人业务。经纪人作为给交易商提供中介服务的机构,是连接交易商的重要媒介,经纪人本身不参与交易,只是将市场交易进行有效的配置,提供价格发现机制,提高交易的成功率。随着我国国债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市场参与者的增多,直接交易不利于提高市场效率。目前我国同业经纪人只有一家,缺乏竞争和效率。因此,培养一大批活跃的经纪人队伍对发展我国场外债券市场显得尤为迫切。
6、建立统一、规范、分层次的国债市场体系
(1)一个竞争、有序、统一、高效的国债市场是央行公开市场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在国债市场的建设中,当前应集中精力建立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核心市场。继续拓展完善银行间债券市场,吸收各类金融机构投资者进入,以之作为批发债券市场。
(2)我国目前的国债流通市场呈现分割的状态,银行间国债市场和交易所国债市场各自存在。国债市场的两个子市场之间既独立运作又互相沟通。但市场交易具有连续性,人为地把不同交易主体分割到不同的市场,不利于扩大市场规模,完善市场机制。而且两个市场价格差的存在也不利于管理层更好地把握宏观经济情况。因此,应逐步将两个市场统一起来,促进国债交易在更广的范围内开展。健全国债交易的基础设施,构建统一的国债托管结算清算系统,是统一流通市场的关键。
7、积极发展国债期货市场
目前我国债券市场没有衍生金融工具,在现有的交易体系和交易手段下,投资者无法有效地解决利率波动带来的巨大风险,使得机构投资者难以进行避险与对冲操作,阻碍了其对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参与。市场上投资者追涨杀跌,不利于债券市场的稳定。发展国债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可以为投资者提供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促进市场价格发现,对于长期进行大量债券投资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用社、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来说,十分重要。
【关键词】上调利率;下调利率;刺激消费
一、我国利率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的利率政策已经走过了60年的历程,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货币政策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当前和今后我国利率政策问题,就要由近几十年来运用的效果出发,从而以此为基础,并做出客观、有效的分析。利率政策经历了利率政策过渡阶段(1949年至1952年)、“一五”时期的利率政策(1953年至1957年)、“左”倾主义利率政策(1958年至1976年)、利率政策的修正阶段(1978年至1985年)、规律波动阶段(1986年至2004年)、频繁使用利率政策阶段(2006年至2008年)六个阶段。
二、利率政策调整的原因分析
(一)上调利率的原因
1、从理论上来说,调高市场利率一般发生在市场波动较大、经济过热的条件下,需要通过收拢资金,回笼货币,减少货币的供应量,从而有助于吸收存款,抑制流动性,抑制投资热度,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水平,达到调高市场均衡利率遏制经济过热现象的目的。
2、从实际情况来看,自2006年4月到2008年9月,存、贷款基准利率稳步上调,存款基准利率从2.25%到4.14%,贷款基准利率从5.58%到7.47%,且在这一期间,每次调整的幅度相近,调整的时间间隔也较短(是近些年来最频繁的时期)。所以这一阶段上调利率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过热,流动性加剧,货币供应量过多。我国政府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此时国内贸易顺差持续存在,外汇储备增加,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被动向市场投放大量基础货币。
(二)下调利率的原因
1、从理论上来说,下调利率一般发生经济减速风险加剧,经济萧条的条件下,需要通过提高市场流动性予以应对,进而来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而利率下调有助于刺激贷款需求,刺激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达到有效提振金融市场信心,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目的。
2、从实际情况来看,2008年9月后,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波及到我国,随着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明显加大,央行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其中包括5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3个月间,存款基准利率从4.14%降到2.25%,款基准利率从7.47%降到5.31%。其中下调幅度较大,在10月到11月的降息中一度达到百分之一。
三、利率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紧缩的利率政策(上调利率)
采用紧缩的利率政策,利率上调有助于吸收存款,抑制流动性,抑制投资热度,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水平。而持续紧缩的利率政策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实际利率的提高会过分地打击投资者的积极性,使投资减少,不利于经济的增长。较高的市场利率将会降低国民的平均消费水平和企业投资的数量与质量,最终会降低对银行贷款的需求量,同时它还会使物价有所下降,从而增加真实货币存量。
(二)扩张性利率政策(下调利率)
采用扩张性利率政策,利率下调有助于刺激贷款需求,刺激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中央银行多次降低利率,为了适应物价回落情况和刺激经济发展,通过观察各年的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与GDP增长的变化,我国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是负相关关系,即降低实际利率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伴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我国股票市场指数的迅速下跌,我国经济增长开始放慢,有效需求明显不足。为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2008年10月9日,央行2004年以来首次齐降存贷款利率。针对中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为了应对经济减速风险,宏观调控的取向发生了明显变化,在接下来的四个月里,央行4次降息,以达到增加流动性、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的作用。
四、利率政策对汇率的影响
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利率与汇率之间存在着交互影响。在调整利率时必须考虑利率变动对汇率产生的影响。
(一)上调利率
当利率上升时,信用紧缩,投资和消费减少,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进口,促进出口,减少外汇需求,增加外汇供给,促使外本币汇率上升。其次,通过影响国际资本流动间接地对汇率产生影响。当一国利率上升时,就会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从而增加对本币的需求和外汇的供给,使本币汇率上升。而且,一国利率的提高,将促进国际资本流入增加和资本流出减少,使国际收支逆差减少,支持本币汇率走强。2007年我国持续上调利率,促进出口贸易,实现较大顺差,汇率也呈现很大的的上升。
(二)下调利率
当利率下降时,刺激投资和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进口,抑制出口,增加外汇需求,减少外汇供给,促使外本币汇率下降。2008年末我国持续较大幅度的降低利率,出口一度陷入僵局,同时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贸易遭遇瓶颈。
五、利率变动对我国股市影响的现实分析
(一)利率上调
在通货膨胀压力的影响下,2006年以来央行通过屡次加息解决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的问题。2007-2008年2月期间,对存贷款利率调整了5次。从理论上来讲,利率与股价呈反方向变动,利率的上涨必然会引起股价的波动,最终会导致股票价格的下跌。但是,2006-2008年初,屡次加息后的股市却毫无例外的节节攀升。我国股指在加息后依然呈现持续上涨的状况,除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长期以来的繁荣趋势,还存在股市自身的因素和以利率为主的宏观调控失灵的情况。
(二)利率下调
2008年10-11月,央行下调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仅11月就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此次央行大幅降息是综合考虑全球市场和国内经济情况的结果,即央行将货币政策由从紧变为适度放宽。当前中国股市持续低迷,一部分正是由于货币政策紧缩引起的。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大幅下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股市,重建投资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曹龙骐,郑建明.我国利率政策有效性探讨[J].金融研究,2000(04):29.
[2]张鑫.中国利率政策效应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4)
利率政策是货币政策中非常重要的中介指标和杠杆工具。近五年来我国央行对利率政策的调整比较频繁,2006年至2010五年期间,央行共15次调整一年期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有10次上调,5次下调。2011年5月前我国一年期存款利率已上调至3.25%。2008年以后我国经济表现为“内热外冷”:以国内投资的快速增长及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表现为“内热”,全球经济发展减缓则表现为“外冷”的现状,使得2011年我国在控制通货膨胀与保持经济增长之间陷入了加息的两难选择。
我国利率政策调整的机理分析
通货膨胀预期是利率政策调整的主要因素。费雪效应(1930)指出通货膨胀与名义利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公众对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往往会造成通货膨胀的恶化,此时央行为了控制通胀,若提高名义利率,那么名义利率的调高又会在公众心中形成通胀加重的预期。①2006年至2010年我国通胀率与名义利率的变化关系也印证了费雪效应的存在。
2006年我国出现通货膨胀苗头,央行在第三季度提高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但当年第四季度至2008年第二季度,CPI指数依然逐月高位攀升,随即央行运用了积极紧缩的政策进行应对;2007年第四季度存款基准利率已调至4.14%,但是上调的幅度仍低于通胀率的增长幅度。2010年我国CPI逐月走高,至11月时已至5.1%,央行第四季度开始又上调了基准利率,2010年末,一年期存款利率已至2.75%。从央行的控制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增加了公众对通货膨胀继续上涨的预期,出现了存款基准利率逐渐提升,CPI也逐月增长的现象。可见,制约通货膨胀是我国近几年利率调整的主要因素。
防范国际金融危机是利率政策调整的偶发性因素。全球经济的联动性使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遭受很大的影响。2007年第四季度数据显示,我国出口增速较前三季度下降了6个百分点,低于全年平均水平;2008年第四季度我国出口增长仅为4.3%,出口萎缩,沿海中小企业面临破产危机。由于外部影响,2008年第四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仅为6.8%,低于全年平均水平。2008年次贷危机后,英国、日本、西欧及美国无不例外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调基准利率防止经济下滑。我国央行从2008上半年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于2008年下半年五次下调基准利率,实施积极扩大内需的刺激性政策措施。中国利率政策方向的迅速转变,成为2008年我国利率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但是从2006年至2010年利率调整的总趋势看,金融危机是我国利率调整的偶然性因素。
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是利率政策调整的联动因素。开放经济环境中,汇率的变动会通过影响外汇收支,从而导致国内资金市场供求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利率水平。目前外资投行普遍认为,2011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在5%上下。②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促动下,大量短期资本会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市场,加剧了流动性风险和通胀压力。通胀压力的增大使我国不断增强紧缩货币政策的运用,利率因此也跟着上调,而上调的利率又促动游资的进入。因此,人民币汇率升值是我国利率调整的联动因素。
货币政策的不断调整是利率调整的重要因素。2006年至2010年,我国GDP增长率平均在10%左右,但是经济发展的好坏并不以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为标准,在高增长的同时,国内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为了稳定经济发展,央行从整体上实施的是谨慎、偏紧的政策。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状况的需要,货币政策频繁调整,货币政策的变动是我国利率调整的重要因素。
近五年我国利率政策调整的效应分析
利率政策的调整对我国经济的各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笔者认为最为明显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商行信贷资金的投放、居民储蓄、房地产市场、股市。
利率调整对我国商行信贷资金投放的影响。2006年至2010年,我国市场中存在流动性过剩隐患,央行主要是运用货币政策调节商行的信贷行为,控制市场中的流动性。但在现实中,由于商业银行放贷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存贷款净利差的大小。因此,央行利率水平的调整并不一定会有相应的效果。③我国在2006年至2010年期间紧缩的利率政策,对商行信贷资金的影响就并未产生应有的效应。
利率的调整对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2006年10月末,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为1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5%,是2005年4月以来的最低点;2006年至2008年随着我国存款基准利率的提高,居民储蓄存款总量是逐年增加的,2008年末突破2.1万亿元;2008年第四季度央行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至2.25%,并且2009年全年都维持此存款利率,但2009年我国居民存款总额仍是增加的。2010年央行第四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投资意愿增强,消费意愿稳定、储蓄意愿下降。④可见,利率的高低并不是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关键因素。但是,从利率变动与储蓄存款结构的变动看,活期存款总额比重均随利率下降呈上升趋势,长期储蓄存款减少,其流动性增强。⑤
利率政策的调整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房地产行业与国民经济有很强的相关性。利率调整对房地产需求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房地产销售面积、销售额、购房贷款及房地产空置率等方面。
利率调整对我国房地产需求市场的影响总体来讲是逐渐上升的趋势。2006年第一季度房地产销售面积从0.95亿平方米上升至年末的4.16亿平方米,增长了近3倍多;2007年年末已达7.6亿平方米;2008年上半年的房地产销售面积降至2.6亿平方米,可见2007年的利率上调政策至2008年发挥了应有的效应。2008年下半年在下调利率的影响下又回升至6.2亿平方米。2009年末房地产的销售面积达近9.4亿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4.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5.5%,增幅显得较为突出;2010年末销售面积突破10亿平方米,销售额为5.3万亿元,同比增长18.3%。从数据可看出利率政策对于房地产市场需求有一定影响,房地产需求随利率的升高是增加的。主要因素在于我国房地产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利率升高,需求也会增加,其中关键因素在于消费者预期未来房价一定会上涨。⑥因此,利率调整虽能发挥一定的调节作用,但是政策调节效应并未完全显现。
利率政策的调整对我国股市的影响。降息对股票市场而言,是长期利好的因素,股票价格与市场利率一般呈反向关系。从短期指标看,2006年至2010年间我国利率的调整与股市表现出了三种关系,分别是上调后的上涨、下调后的下跌、上调后的下跌,此三种状态只有第三种是符合金融理论的,即2010年后利率的调整对股市的影响比较明显。这种反常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公众对利率调整的幅度有过度的预期,则对股票价格的变动幅度也会有较高的预期,另外从调整利率到其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充分体现,时间滞后为1到1.5年,表明利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充分显现。⑦
结 论
从以上几个角度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利率政策的整体效应偏弱。利率政策的上调及下调通常很难达到预期的调节效果。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利率政策存在“时滞效应”。时滞效应的存在是利率政策无法发挥效应的内生因素,解决的思路是降低时滞性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二,利率政策对经济的调节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利率的市场机制不完善,增加了利率政策工具在传导中的磨擦系数,导致了利率传导渠道受阻。即央行调节利率与市场产生利率存在冲突⑧。优化利率传导机制,构造一种启动投资需求和启动消费需求的传导渠道应该是新的方向。⑨(作者分别为延安大学财经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封福育:“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对我国‘费雪效应’的再检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第89~91页。
②“战通胀 机构料央行上半年还会加息”,省略,2011年2月14日。
③王国刚:“调整利率政策思路防范银根紧缩”,《农村金融研究》,2009年第3期,第4~6页。
④《2010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011年1月30日。
⑤王超洋:“利率政策理论及其政策效力的实证分析”,《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年第20期,第52~53页。
⑥段进:《我国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的相互影响研究》,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43页。
2012年,人民银行两次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对所有商业银行来说都是一场博弈。如何进行存款定价,既能利用政策增强存款吸引力,又能提高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水平,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存款浮动区间扩大后,各类商业银行存款定价经过短暂的波动调整后,迅速达到稳定状态,目前大概呈现“法人机构高于股份制银行、股份制银行高于国有银行”和“活期高于定期、短期高于长期”的总体特征。我们选择Z市作为监测地区,以城市商业银行Q银行(Q银行是Z市的一家城市商业银行,Z市共有工、农、中、建、交、农发、浦发、兴业、中信、招商、光大、邮储、农信社以及Q银行14家商业银行)为例,分析中小银行与五大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为代表的大银行相比,在存款定价中经过了怎样的思考和选择。
一、基于博弈论角度的存款定价行为分析
下面分别用短期行为模型和长期行为模型分析:
(一)短期行为模型分析
智猪博弈模型是一个著名的实力不均衡对抗者之间博弈的例子。假设猪圈里有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头有猪食槽,另一头安装着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按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谁按按钮就会首先付出2个单位的成本,若大猪先到槽边,大小猪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9∶1;同时到槽边,收益比是7∶3;小猪先到槽边,收益比是6∶4。那么,在两头猪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终结果是小猪选择等待。
2012年6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基准利率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作为决策者的五大行首先做出定价选择,活期上浮10%,一年期以内的定期存款保持在调息前的基准利率水平,一年期以上的定期存款则维持在调息后的基准利率水平,除活期存款外其他各档存款利率均未一浮到顶;作为竞争者的全国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法人也纷纷做出上浮利率的决定,其中大部分股份制银行在一年期以内短期存款上用满了上浮空间,农信社短期存款也选择上浮到顶,而Q银行却选择跟随五大行定价。
(二)长期行为模型分析
斯塔克伯格模型试分析长期行为的有效模型,假设市场上有两个厂商,这两个厂商的决策内容是产量。在这两个厂商中,一方较强一方较弱,因此他们的产量决策是有较强的一方先进行选择,较弱的一方则根据较强一方的产量选择自己的产量。由于这两个厂商的选择不仅有先后之分,且后选择的厂商在选择时知道前一个厂商的选择,因此此模型是一个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本博弈还揭示了一个事实:在信息不对称的博弈中,信息较多的博弈方(如本博弈中的厂商2,在决策之前可先知道厂商1的选择)不一定能得到较多的利益。
2012年7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将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7月6日,Z市各金融机构纷纷上调存款利率,但上浮幅度却有所差异。五大行活期存款和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保持本次调息后的基准利率,一年期以内的定期存款则维持了调息前的基准利率;而股份制银行和Q银行的活期存款和一年以内的定期存款上浮至基准利率的1.1倍,一年期以上的定期存款则维持了调息后的基准利率。但是仅过一天,Q银行决定从7月8日起,所有档次的存款利率均上浮至基准利率的1.1倍。通过两次博弈过程可以看出,Q银行从第一次博弈中的价格跟随者,逐步发展成为价格制定者或者价格先行者,但在这个博弈过程中,Q银行却不一定能得到较多的利益。
(三)Q银行博弈行为的原因分析
1.从短期看,Q银行行为符合智猪博弈模型,是价格的跟随者,稳定市场份额是其主要目的。2012年9月末,五大行各项贷款余额占Z市的份额为55.8%,而Q银行的份额仅为10.7%,为稳定市场份额Q银行选择跟随定价。从智猪模型看,充当小猪一角的Q银行选择跟随定价为最优选择,在短期内实现了纳什均衡。
2.从长期看,Q银行行为符合斯塔克伯格模型,逐渐成长为价格主导者,此时扩大市场份额,增加流动性是其主要目的。Q银行成为价格主导者的原因主要是:
(1)在监管部门存贷比的严格控制下,Q银行只能通过增加存款来增加贷款投放空间,进而保证盈利水平。增强存款吸引力,是目前快速地、直接有效地保持盈利水平的手段,进而对增加存款和保持存款稳定性的要求增加,存款利率定价上必然要体现竞争性。
(2)以较高的存款价格来弥补储户认知程度低、营业网点分布少等劣势影响。尤其在目前房地产、股市等投资渠道低迷、储蓄存款对利率弹性增强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利率,可以有效稳定老储户,增加新储户。
(3)Q银行利率支出弹性相对五大国有行较小,利息支出对利率提高的敏感性较低,从成本角度看有优势。
(4)Q银行贷款利率定价高,利差大,对存款利率上浮的承受能力强。据调查,Q银行贷款定价基本为基准利率上浮30%—50%,有的甚至高达70%,而五大行贷款定价相对较低,大部分贷款上浮幅度仅为10%-20%。
二、中小银行优化经营管理的路径选择
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1.1倍,是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款定价上的里程碑式变革。与市场地位稳固、抗风险能力强的大行相比,中小银行所受影响将更加明显。一是存贷利差收窄,盈利能力降低。据测算,2012年两次政策调整后,Q银行存贷利差缩小39.5个基点。二是从短期看,资产负债结构匹配度弱化,需要若干配套措施和一定的调整时间,这期间的短期阵痛往往在所难免。三是传统业务缩水,表外业务增长。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尤其是存款利率上浮空间的进一步放开,以Q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应经必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为更好的适应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应及时优化调整管理思路:
(一)大力丰富金融产品,促进替代性负债产品发展
鼓励发展直接融资特别是证券投资基金和企业债券市场,允许商业银行发行长期债务工具、发起设立证券投资基金等,从而引导金融市场向纵深发展。
(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减少对存贷利差收入的依赖
相对国外中间业务占比40%-50%而言,中小商行的中间业务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传统盈利模式的挑战也进一步提升了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和发展的紧迫性。可以通过细分客户市场,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创新服务品种,提升服务档次,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科学高效的中间业务激励机制和管理体制等措施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同时,大力发展基金托管、保险、证券投资、保险、银证合作等非金融业务也可以直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来源。
(三)切实提高市场化的存贷款定价能力
第一,应加快建设按产品、客户和部门进行细分和成本核算的财务管理机制,为金融产品的合理定价提供依据和标准。第二,应加快建立能够灵敏地反映市场价格的内部资金价格转移体系,通过与市场资金价格相联系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来有效调节总分行之间、资金来源与运用部门之间的利益,并影响业务部门的决策。第三,应按照新《巴塞尔协议》关于信贷风险评估的要求,尽快开发科学有效的信贷风险评级系统,使其能够正确地评估贷款的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实现对贷款风险的有效度量和评估。第四,应尽快建立分级授权的金融产品价格决策与管理机制,形成总分行各司其责、各掌其权的分散和集中结合的科学定价决策体制。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金玲玲,朱元倩,巴曙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12(02).
[3]陈安全.中国利率政策的传导机制研究[D]. 厦门: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9.
一、利率平滑的操作机制
根据定义,可以把“interestratesmoothing”翻译成利率平滑。笔者以为,较之翻译成“微调”更为恰当,“微调”只能表达一次性的小幅调整,表达不出同一方向上连续调整的含义,而平滑不仅表达了每一次微幅调整利率的含义,还表达出利率调整的规则性、方向性和连续性。利率平滑的理论基础或其操作机制是基于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操作以保持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的稳定所形成的政策规则,即经过扩展的包含利率滞后项的泰勒规则,其模型表达式为:
it=ωit-1+(1-ω)(πt+int)+(πt-πT)+φ(yt-ypt)
其中,y-yp代表产出缺口,π代表每季度末的通货膨胀率,πT代表目标通货膨胀率,ω、和φ为政策反应结构参数。
根据这个货币政策操作的政策规则,当期市场基准利率决定于滞后一期的利率it-1,经济达到均衡时的真实利率int,通货膨胀率πt,通货膨胀目标πT和产出缺口yt-ypt。规则中的系数0<ω<1称为平滑系数,测度的是赋予滞后利率项的权重,表达了市场基准利率对其他重要宏观经济变量发生变化后所做出的部分调整的反应程度,即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会引发市场基准利率在同一方向上做出一系列的调整以使得重要宏观变量向潜在值或者目标值回归。系数和φ则表达基准利率对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的整体反应程度。给定ω的值,系数和φ的值较小,则利率调整的幅度就可以较小,形成较小的利率波动方差。因此,政策规则中的系数ω与和φ就蕴含着利率平滑操作运行机制的两个重要方面的含义:市场基准利率的渐进调整和对于重要宏观经济变量有限制约束的整体反应。
对各国中央银行政策操作的实证研究表明,各国中央银行对于利率平滑具有明显的偏好,扩展的含有滞后利率项的泰勒政策规则能够更好地拟合各国的实际经济数据。
二、利率平滑操作的政策效应
从1960年代末期开始的金融创新和始自1970年代末期的金融自由化,使得各国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越加困难。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利率变动的“溢出效应”越来越明显。这些促使美联储和其他国家中央银行适应经济形势变化放弃货币总量政策,转而将调控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通过市场价格调整将宏观经济逐渐引向均衡状态。因应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利率调整可以采用不同的调整方式,既可以采用“一步到位”,也可以分步渐进调整,不同方式给经济运行会带来不同的影响。中央银行对经济中的各种冲击和变化做出反应,在实践中逐渐地舍弃“一步到位”的大幅调整方式,而转向以平滑方式调整基准利率,最主要的驱动力是经济运行具有不确定性,是中央银行对于经济运行不确定性以及政策调整对经济造成冲击的不确定性的一种谨慎性反应,以降低政策调整本身对经济造成的冲击,降低经济波动幅度,平滑经济波动,使经济运行状态平滑过渡,平稳运行。同时,利率平滑操作还是宏观经济总量资金的供给和需求的均衡价格发现机制,能够稳定金融市场,降低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调整成本,减少政策调整的动态不一致,增加货币政策可预测性,增进中央银行信誉等。
(一)降低政策调整的不确定性
中央银行政策变动所依据的数据是经过汇总统计出来的,所依据的宏观经济模型则是估计出来的,有可能存在数据和模型结构参数的不确定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效果因为市场成熟度的影响也具有不确定性。中央银行并不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经济结构真实情况,也不能够及时掌握经济运行形势,这样货币政策就是在存在各种不确定的环境中执行的,中央银行利率调整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并不确定,因此在经济运行不确定的情况下,冒进的“一步到位”利率调整方式只会增加产出和通货膨胀变化的不确定性,利率平滑就成为经济不确定环境下中央银行面对复杂而又不确定的经济状态进行货币政策操作,将宏观经济逐步引向均衡状态的一种最优操作方式。
中央银行渐进平滑地调整市场基准利率,能够使中央银行观察到利率微幅调整的作用和影响,掌握每次微幅渐进调整利率后的宏观经济运行发生变化的情况,获得更多的有关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新信息,在新的经济运行信息集内决定政策调整的时间和幅度,从而降低中央银行政策调整对经济运行影响的不确定性,降低政策调整本身对经济运行造成的冲击和波动。
假定中央银行对经济结构的估计以图1中的实斜线表示,而实际的经济结构斜率有可能如两虚线,政策调整对经济影响的不确定性在“一步到位”的调整方式下会随着利率调整幅度的增加而增加。
图1图2图2描绘的是一步调整和动态调整的区别。由于需求关系的斜率不确定,中央银行期望由当前利率水平iC到i1的一步调整会带来产出的很大的不确定性;而调整利率水平从初始点iC到i2的部分调整会降低产出的不确定性程度,特别是利率调整到i2以后,中央银行会观察或者了解到利率调整到i2对产出的作用和影响,能够掌握更多关于需求关系的信息,对需求曲线的估计就更准确,真实需求曲线反映的需求关系的不确定性会降低,然后利率水平由i2再调整到i1,由于需求关系的信息掌握得更多,利率调整的幅度也减小了,产出的不确定性也缩小了。
(二)宏观经济引向均衡的价格发现机制
利率平滑操作方式是中央银行在将宏观经济逐渐引向均衡状态的过程中搜寻宏观资金总量供给和需求的均衡价格——长期自然利率水平的价格发现机制,是一种均衡价格搜寻路径逐渐收敛的价格发现机制。中央银行调整市场基准利率,确定宏观资金总量供给和需求的基准价格,就会通过利率传导渠道改变整个宏观经济中的利率水平,影响市场中资金总量供给和资金总量需求的对比关系,使微观主体调整各自的生产投资和消费等行为,改变宏观经济运行路径,将宏观经济引向均衡状态。但是,利率调整方式会极大地影响经济趋向均衡的进程。基准利率的大幅频繁反复的调整会使经济在波动中难以确定经济运行趋向均衡的方向,也难以确定市场中资金总量的供给和需求的余缺程度,确定宏观经济均衡的总量资金价格水平,微观主体更加难以形成宏观政策调整方向的预期,来进行生产投资和消费等决策,不利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整体提高。利率平滑操作则能够使中央银行观察到每一次政策调整以后宏观经济变化的新情况,能够获得宏观经济运行面临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的压力程度的新信息,并决定是否在同一方向上继续调整利率,以渐进收敛的方式搜寻到经济处于均衡状态的宏观总量资金的价格水平。
(三)稳定金融市场,降低经济波动幅度和市场参与者的调整成本
中央银行进行利率平滑操作,微幅调整市场基准利率,可以降低政策调整本身对市场的冲击程度,减少经济波动,降低因经济波动产生的福利成本,使得经济运行由一种状态平滑过渡到中央银行所期望的状态;有利于保持金融市场稳定,减少金融机构没有预期到的因政策调整导致的资产价格变动,减少政策变化对商业银行利率期限结构配置不合理甚至错配所导致的经营风险,避免政策变化所带来的金融市场、外汇市场的不稳定,减少利率变化引起的汇率波动,避免公众减少本币持有意愿,导致私人和金融机构发生流动性危机。利率平滑操作还有利于消费者和企业在政策连续微幅变化的时间区间内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调整自己的消费和生产投资等行为,从而能够降低因政策冲击可能产生的微观主体经济行为调整的社会和经济成本,降低因政策调整导致的福利损失。
(四)建立中央银行规则操作形象,增加货币政策可预测性
中央银行在政策规则指导下进行利率平滑操作,在同一方向上连续调整利率,能够使基准利率的未来变化更具可预测性,有利于市场形成一致的预期,能够更加有效地平稳调控宏观经济,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建立和增强中央银行信誉。中央银行进行利率平滑操作,避免频繁进行逆向调整,是因为这样会被具有前瞻性的市场参与者视为操作失误或者成为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的证据。如果政策逆向调整频繁,会造成市场预期混乱,不能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响应,市场中不同的预期和经济行为会相互抵消,达不到货币政策操作的目的,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会降低公众对中央银行操控经济能力的信心,也会降低中央银行目标的可信度,造成货币政策绩效差的结果。所以,中央银行对经济变化谨慎反应,对冲击的信息掌握得足够多的时候,才会采取行动,以避免随后短时间内再进行逆向调整。
一旦中央银行为自己建立起平滑操作的形象之后,市场参与者在这种规则操作环境中会逐渐增强对经济运行和经济政策的前瞻性能力。中央银行只需使目标利率在同一方向或者相反方向上做一微幅变动,就能将政策调整的意图准确地传达给市场,影响市场参与者的经济行为和预期,用小的政策变化就能够实现调整经济运行态势的宏观目标,将经济逐渐引向均衡状态。
三、利率平滑与我国货币政策操作
平滑调整目标利率,实际上是一种“钉住利率”的货币政策,使名义目标利率靠近长期自然利率。美联储和其他中央银行由调控货币总量转向以平滑方式调整利率代表着各国货币政策操作理念的根本转变,目的是追求“中性”的货币政策,以取代过去以刺激经济为目标的货币政策,达到使实际利率对经济既不起刺激作用也不起抑制作用的目的。利率平滑操作能否有效运用,依赖于很多市场和经济条件的配合。经济中具有影响广泛的市场基准利率、市场成熟度高、通畅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市场主体对政策调整等经济信号的敏感性、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强和货币政策趋向中性等都会影响到利率平滑操作方式的实际效果。
我国1990年以来历次市场基准利率调整对经济的冲击都很大,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利率调整幅度大时间间隔长,利率调整本身又成为加剧经济波动的一剂猛药。近年来的几次中央银行首先从转变利率调整方式入手,谨慎行事,微幅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分别以0.27个百分点上调基准利率,这是中央银行释放政策调整信号、调整市场预期趋向一致、限制经济增长速度、减少经济波动,将经济运行调至良性轨道的典型渐进操作,显示我国中央银行正在逐渐将利率平滑操作方式运用到货币政策的调整和执行中来。
但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轨阶段,经济金融体制中很多重大关系尚未理顺,对进一步运用利率平滑操作方式仍构成障碍:1)货币政策是以货币供应量而非利率为中介目标,市场基准利率还未形成,中央银行以一年期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作为调控经济的政策基准利率只是权宜之计,利率体系还没有实现市场化;2)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正处于改革之中,人民币利率与汇率的联动关系还不顺畅,开放经济条件下,固定汇率制、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三元悖论越发清楚地表现出来,制约着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3)我国经济仍处于转轨期,经济运行可能遭受来自供给、需求、体制和国内国际环境的各种冲击,货币政策因应各种冲击,需要进行相机抉择和规则操作的权衡选择;4)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还不顺畅,利率变化等货币政策调整对国有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效应不同,政策调整可能会给一些企业造成冲击,而对另一些企业却影响不大;5)我国经济内生增长能力不强,地区分布也不均匀,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宏伟目标中仍要发挥推动作用,要求实际利率要低于自然利率,维持经济发展的资金低成本,增加了经济趋近于均衡的困难。这些不利条件势必会制约中央银行利率平滑政策的施行,影响利率平滑调整的政策效果。
我国中央银行继续采用利率平滑操作方式并逐渐形成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规则,是中央银行建立适合我国的最优货币政策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系统运用利率平滑操作方式,中央银行需要适当调整操作思路和方法,短期内继续技术性地运用利率平滑操作,以培养市场预期能力,建立中央银行规则操作形象,长期内系统性地建设市场和经济环境,促进其他市场经济条件的形成和改善,逐步形成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规则,在规则指导下系统地执行利率平滑操作方式。中央银行应加快促进市场基准利率的形成,将利率平滑操作工具转移到真正合适的市场基准利率上来;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理顺利率体系,简化利率期限结构和层次,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利率渠道更加顺畅;加强“窗口指导”,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建立货币政策与公众的沟通机制。另一方面,应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各类企业对政策变化的敏感性,使各类企业在同一竞争环境中公平竞争,增强我国经济内生增长能力,从微观角度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执行最优的利率平滑操作政策,调控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Brainard,W.,1967,“Uncertaintyandtheeffectivenessofpolicy”,AmericanEconomicReview,58,411-425
[2]DavidCobham,2003,WhydoestheMonetaryPolicyCommitteesmoothinterestrates?OxfordEconomicPapers,OxfordUniversityPress,vol.55(3),pages467-493
[3]Goodfriend,M.,1991,Interestratesandtheconductofmonetarypolicy,Carnegie-RochesterConferenceSeriesonPublicPolicy34:7-30
[4]Levin,A.,Wieland,V.,andWilliams,J.,1999.Therobustnessofsimplemonetarypolicyrulesundermodeluncertainty.InMonetaryPoliyRules(J.B.Taylor,ed.).Chicago:NBERandChicagoPress
中国人民银行在2012年2月24日、5月18日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随后,在6月8日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这是央行自2008年12月以来首次降息,加上2012年度内两次降准(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看出其预调微调力度较前期有所增加。从总需求持续疲软和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偏紧等情况来看,货币政策逆周期操作将持续。
彭文生(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预测,随着通胀在未来2-3个月的显著下行,2012年8月降低基准利率是大概率事件。此次降息释放的信贷资金,增加了货币资金的流动性,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贷款资金的刚性需求。
2012年7月6日,正如专家所料,央行决定再次降低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央行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两次降息,充分体现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意图。”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连续降息后,一年期贷款利率累计下调了50余个基点,极大地降低了贷款利率,降低了资金成本,有利于刺激资金的有效性需求。
一、基准利率传导机制
宗良(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表示,“上次降息,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此次进一步扩大为0.7倍,继续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利率市场化改革再次加速。”利率的市场化也反过来可以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利率市场化能够真实反映资金供求关系,从而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
巴曙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认为,当前稳增长再次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重点,央行降息与国际趋势也是一致的。利率两次下浮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低利率的货币环境,在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同时,财政政策相应地有所作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货币乘数效应
货币乘数是指在基础货币(高能货币)基础上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的创造存款货币功能产生派生存款的作用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是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数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说的派生存款。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是:
k=(Rc+1)/(Rd+Re+Rc)
其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率、现金比率。
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而货币乘数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以上三个因素,其中央行最常用的价格杠杆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均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央行主要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调整货币政策。年内央行两次调低存款准备金率,目的是放宽货币政策,刺激有效需求。
景学成(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原副局长)认为,四月新增贷款6818亿元,低于之前市场预期的8000亿元,创今年以来最低水平。央行在此之前也进行了逆回购等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但不足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央行5月份第二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向市场释放流动性,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货币资金需求。
三、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对“三农”信贷资金支持的现状分析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实施信贷政策与农村产业政策互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互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农村信用环境培育互动、信贷投向与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互动,以真诚、信用为纽带,在与客户合作互动中实现互利共赢。目前,全省农信社存款客户2235万户,占全省成年人口总数的近四分之三;贷款客户285万户,其中87%是自然人客户,占全省贷款客户总户数的四分之一。
为解决弱势群体的贷款资金需求的难题,农信社着力推出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文明信用农户贷款、下岗再就业贷款、青年创业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林权抵押贷款、信用共同体贷款等贷款品种。尽管农信社占据着农村金融市场这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但是随着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重返农村、各大村镇银行的不断进驻,农信社应该认识到危机感以及意识到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差距和存在不足。本人主要从信贷资金的流向性和农村贷款资金需求的有效性出发,分析农信社信贷资金的投放和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一) 农户贷款的有效性需求与宽口径信贷资金政策的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农户贷款需求观念与贷款资金供给形成的矛盾
农民贷款意识不强,农信社贷款政策宣传不到位。在农村金融市场,一方面农民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手工业为主,传统的金钱观念与贷款观念存在一定的冲突。另一方面,农信社在贷款优惠政策方面宣传还不够深入。
2.贷款的有效性需求与贷款程序的合规性形成的矛盾
种养大户、乡镇企业、小微企业贷款需求量大,但无抵押无担保又难以得到贷款支持。
3.贷款期限设定与贷款收回形成的矛盾
小额农贷一般期限设定为一年,但一些种养项目在一年当中无法产生收益。因此,在没有收益的情况下,贷款本金利息难以收回,导致一些好的种养项目被迫舍弃。
(二)农村资金不足与“三农”资金需求的矛盾
无论是在资金流、结算渠道,还是在网络环境、服务手段,农村金融市场无法与城市金融市场相比。农信社的存款额主要依赖于自然增长,而自然增长又主要依靠农民工打工收入,资金流也仅仅停留在春节前后的“春运小高峰”。在资金需求方面,农业投资、家电下乡、住房改建等有效性需求比较充分。由此形成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需不平衡。
(三)信贷授信额度偏小与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需求较大的矛盾
在农村金融市场,农信社的授信额度大部分不超过十万元,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信贷资金的需求额越来越大,授信额度没有得到相应的调整。且没有根据实地情况区别对待,往往是“一刀切”,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正常的大额资金需求。
(四)客户资源挖掘不够与农信社信贷规模不大的矛盾
一方面,农信社市场拓展不够深入,一些潜在客户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另一方面,农信社的性质还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金融机构相比,中国人民银行能给予的信贷规模也很有限。根据江西农信社赣州办事处党组书记、主任张耀平于2012年6月12日在全市农信社业务发展提速的讲话中指出,赣州银座村镇银行一季度存款总额10个多亿元,发放贷款8、9个亿元;而农信社一季度470多亿元的存款总量,全市农信社才发放12.6亿元贷款。很显然,人民银行给予农信社的贷款容忍度还处于一个低水平状态。
四、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建立货币政策宽口径与“三农”贷款有效性需求对接平台的建议及对策
农村金融市场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农村经济形态与组织方式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必然产生多种多样的金融需求,由此引起了各大金融机构瞄向农信社长期占有的农村金融市场。农信社只有适应新变化、注入新动力、展示新形象,努力改善和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现代金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和对策出发,积极建立起货币政策宽口径与贷款有效性需求的对接平台。
(一)转变农户贷款观念,加强农信社信贷优惠政策宣传力度
贷款是为了促进资金的流动性,进而追求资金的盈利性。农信社尤其是赣南地区应利用好中央支持振兴赣南苏区计划的契机,让群众“知道贷”、“贷得到”。科学宣传好央行的降息、降准政策,让农户了解央行释放出的信贷资金,将最近、最新的贷款利率传递给农户。农信社的客户经理应“用脚丈量信贷需求”,即积极奔走于农户和信用社之间,发挥其在农信社和潜在农户贷款资源之间的桥梁作用。
(二)盘活农村金融资金,严格农信社贷款有效性需求调查制度
农村金融资金比较缺乏,资金投向也比较单一。农信社应当因地制宜,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产品也因时、因地而变。需求创造供给,农村货币资金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如何把握好贷款的有效性需求,这就需要农信社建立起贷款需求调查制度,尤其是针对种养户、小微企业、有发展前景的乡镇企业,应时时关注其资金流以及资金需求量。加大执行力度,尽量让农村的贷款需求和供给达到均衡。
(三)提升信贷授信额度,适应农村金融市场快速发展需要
农村金融市场处速发展时期,农民手中的资金越来越多,资金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如何满足这些客户的资金需求,这要求农信社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将小额农户贷款、抵押贷款等贷款的授信额度适当调整。尤其是针对按时交纳利息、资信状况良好的贷款户,应提高其授信额度,让信用社和高质量客户群处于一个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另外,还应根据客户的贡献度、风险度、效益状况等,实行综合定价,把风险定价机制落到实处。
(四)落实评级授信制度,灵活调整信用社贷款门槛
建立常态化的评级授信机制,实行信贷服务流程化、全天候受理。及时做出信贷评审会议决议,让农信社与贷款农户之间信息完全对称。农信社在增强信贷资金支农力度的同时,应灵活确定贷款额度和贷款期限,对资信良好的贷款户适当降低门槛,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实现互利共赢。
随着江西省农村信用社改制的步伐越来越快,如果能顺利实现农村商业银行的转变,加之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越来越开明,充分利用好惠农资金,激活农村金融资金需求,立足“三农”,服务社区,继续发挥好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作用。针对央行两次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两次下调基准利率的大好形势,市场信贷资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流动性的不断加强,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应大力挖掘潜在农村贷款需求,加快农商行改革的步伐,让农民的贷款有效性需求得到真正满足,让农村金融市场真正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卢宝梅.试论基准利率的传导效应及其选择[J].中国经济问题,2002(01).
[2]刘曦.印度利率市场化改革及启示[J].武汉金融,2012(06).
[3]人行南昌中心支行专题调研组.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对江西省农村信用社支农情况的调查[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0(09).
[4]何发明.关于对黎家坪镇小额农户贷款需求情况的调查报告.中国金融网,2007-05-16.
[5]叶文浩.江西省上高县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运行状况调研报告[C].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6]黄光.江西省农村信用社现状分析与建议[J].金融与经济,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