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出路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02 19:19: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的出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学生的出路

篇(1)

每年迎接这一批批的新生就代表着又要欢送一批批的老生。有多少新生在入校时雄心勃勃的宣誓:我要将最美好的时光留在大学,要新的开始,充实的过好每一天。又有多少毕业生感叹:一切能不能重来,在大学的时光都被逃课、游戏、打球填充着,现在的自己到底又有多少能力走向工作岗位呢?高校毕业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财富,其就业问题牵涉到千万个家庭的利益,影响着许多家庭的幸福指数。90后大学生更是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和深入而形成的一个独特人群,他们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特点:

90后大学生的最大特点是“竞争意识”,他们一出生就面临着各种竞争,他们在“要嬴在起跑点”上的理论一路成长。从小参加各式各样的早教班、兴趣班、加强班。自出生就面临着家长、教师对他们的高要求、快节奏的培养。这些压力时常超出他们的承受范围,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不通程度的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

其次是孤僻。由于90后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所以在他们的成长环境中缺少与人共享、分享的习惯。在学校里,一旦和同学发生矛盾,不愿意多交流,在家庭里,一方面他们独占着父母最周全的爱,另一方面他们又存在着强烈的独立意识,讲究个人隐私,不喜欢和父母多沟通。而网络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面对面的交流。有事情宁愿一个电话、一个短信解决,也不愿意花时间拜访朋友,增强友情。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缺少主动沟通的能力,缺少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以及受挫败的抵抗力。这些都放大了他们孤僻的毛病。

心理承受能力弱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又一大特点。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相较父辈、祖辈要很很多,父母在孩子身上的投入比例也在加大。在家庭环境中,他们除了学习什么事也不用做,从小在温室中成长。在大学里,生活费用多数来自父母,生活压力不大,不急于找工作。90后大学生的就业观上直觉得认为自己一定要找与专业相关的行业来累计经验,据报道,首批90后大学生即将步入职场,他们的就业观也日渐浮现,90后的集体特色就是“要钱更要闲”,对于薪酬预期均在3000元左右,而带有加班、夜班、无固定双休日等字样的工作岗位很少受到他们的青睐。而毕业实习后恰不如愿,一遇到挫折就像天塌了一样,无所适从。极少数毕业生面对打击一蹶不振,从此窝在家里靠父母接济再也不愿踏上工作的岗位。

另外,90后是伴随着网络游戏成长的一代,虽然沉迷的人不多,但大部分人离不开网络。90后大学生是与多元化社会一起成长的,面对社会的信息化、多元化和多样化,一时之间他们还不能更好的主导网络,让其成为自己就业的有利武器。

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形成:

1、高校与企业间的矛盾:现在的高校教育着重的是理论教育,实践非常的缺乏。很多学校因为实践课投入的资金大,平时的维护费用高等种种原因取消或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的理论教育让这一代的大学生成为了纸上谈兵的高手。远远没有跟上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步伐。而企业是经济实体,需要的人才是能迅速、直接的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人。每招聘一个新员工都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老带新的培养。所以,部分企业做了战略性调整,将大部分精力用在如何留住老员工及员工的晋级中,减少了对新员工的招聘。这也无形减少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2、高考扩招后,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就摆在大家面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当代大学生就业困境产生是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个体多方因素作用的结果,大学生作为困境中的主体,如何提高自己在就业困境中的应对能力,并在就业困境中反客为主,是包括各教育主体在内的全社会的重要工作。全球发展背景下,加大力度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和加强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加强职业生涯指导,并在就业过程中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的重要路径尽管市场对大学有诸多要求,但大学不能一味曲意逢迎。大学生应该做到:

1、淡化专业:当代大学生应当为从事某种职业作准备,可是,以某一种职业为终身职业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所以,也该为职业的转换作准备。高等教育的专业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人的差异性的延伸,因此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努力树立“通专结合”的教学与人才培养理念。在高等教育中单纯强调专业教育或者过分夸大通识教育的作用都会导致人的片面发展。人才流动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也要求大学生不能局限于一种狭窄的知识结构,所以大学的课程组织在客观上要求基础宽厚,并为学生随时转换职业进行知识和素质准备。

2、加强对自我的认识和定位。90后大学生在就业中经常会说我非要在哪里工作或是我非要多少工资。这些条条款款的设定都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我的发展。降低对一时工资的要求,要把眼光放在对未来几年的规划中。选择一个现在工资好的工作远不及选择一个有学习发展前景的工作。

总而言之,大学毕业生成才要面临着三大环境:一是社会环境,这是常说的大环境。二是单位或地区环境,这是常说的亚环境。三是人文环境,如同事、亲朋、家庭成员等,这是常说的小环境。当今,大环境主流是好的,国家政局稳定、经济腾飞,总体上有利于大学毕业生顺利成才。亚环境随着大环境存在和变化,有利的条件多,但也有部分地区较为落后,条件还相当艰苦,而那里又往往需要人才。大学生去那里更有用武之地。小环境虽小,但较为深沉。随着大环境的制约与引导,以及人文素质的普遍提高,必然会成为大学毕业生成才的后盾。总之,无论是大环境、亚环境还是小环境,只要每位90后毕业生摆正立场,端正态度,必能在千军万马的竞争中夺得一席之位。

【参考文献】

篇(2)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

1.1教学局限于教材上的理论知识、教材内容陈旧

目前,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还是集中在课堂教学这一块。目前, 对于大学生思想的政治教育主要还是采取课堂教学的方法。课堂依旧是大学生获得思想政治知识最主要的途径。目前,高校所使用的这方面的理论课教材中的内容更新较慢, 很多知识与现实生活相差太多,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任课老师教学惰性、 思想陈旧、一味地照本宣科, 那么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堂上取得的教学成果也就不尽如人意。

1.2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任课老师的课堂讲授,再加上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通常比较枯燥晦涩,也比较抽象。学生对于这样的枯燥课堂会产生厌烦的心理。久而久之,在思想政治的课堂上随处可见睡觉、看课外书等现象。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味地强调老师的教学工作,却未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学习的事情。而且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提高教学质量。

1.3学生与老师对于思想政治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

很多大学生都比较注重专业课的学习,觉得是关系到他们以后工作的关键课程。而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则比较懒散,甚至觉得可有可无。还有的任课老师的教学态度也不够认真,致使高校内的思想政治课程得不到重视。

2 如何走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

2.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材内容与时俱进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 除了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和运用, 做到知识点与时俱进, 还要注意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来武装, 同时用丰富的实际经验来锻炼自身。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应该按照当下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与对象的一些改变来不断创新完善,添加新的教学内容, 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内容添加时事性,让思想政治的理论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生活与社会, 让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更加具有针对性与说服力,同时还能够从实际出发来解答学生在校学习以及生活上碰到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切实地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时代价值。现下, 教育部以及各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在关注这一问题, 正在努力推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课程方案落实, 以此来吸引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只学习书本知识,不投入到社会实践中的话,将很难立足于竞争环境。

2.2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就是太过单一,导致叫教学效果不好。所以, 课堂教学除了老师的讲授之外,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可以运用演讲、辩论赛、小组讨论等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很好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在活动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比如说多媒体教学,播放视频、电影等来吸引学生对这门功课的学习兴趣。在课余时间,也可以进行思想教育工作。这就要求学校加强这方面的宣传,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积极、文明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比如说,在学校内开展思想政治专栏,可以供学生们阅读到最新的思想政治内容;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经常带领小组成员参加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邻校展开交流活动等。

2.3 将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于实际、端正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当下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那么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生活中就是最主要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是实事求是,而不是只注重考试结果,而并不看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

(1)对于学生而言:对于学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 意识到道德对于自身的人生的重要性,它决定了以后的成长轨迹。我们通常说成为一个人才,要先成人,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解释为,想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青年,首先你必须要具备最基本的道德观念。作为大学生,只有端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才能确保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才能提高学习过程中的质量。

(2)对学校自身而言: 首先,必须要在全校内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还要配备专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错误与成果,为以后的教育工作做好准备工作。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寻找最适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对于社会而言: 第一, 我国政府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重要地位,通过考察的方式来确保该工作的落实。第二,有关部门必须给出适当的支持与配合,比如说宣传思想先进的个人及单位、建立起思想政治的教育基地等,这样一来,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第三, 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全社会的道德风尚也要随之得到提高,这样才能在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营造出一个合适的外部环境。

3 结语

面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我们应该通过寻找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法来找出路。首先,必须要从学生以及老师的思想上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意识;其次,必须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环境相结合来进行教学任务;还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还需要将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这样,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会避免枯燥无味、脱离实际、限于书本理论等的困境。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帮助提升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小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出路[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2)

篇(3)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迥异于西方文化的、独树一帜的民族精神,这是维系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精神家园的根本。随着经济全球化,国家及地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迅速、便捷,现代化的通讯与运输手段缩短了空间距离,各国间的关系日益密切,经济的发展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时空界限相对模糊,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情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给新时期的民族精神教育带来新的困境。

一、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困境

1.思想困境

全球化浪潮和我国正经历的社会转型,使当代中国所面临的时代思想与精神状况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局面。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社会信息化,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中西文化价值冲突加剧,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道德状况呈现多表象、多标准。在精神生活领域内,思想多元化趋势引发了民族成员在道德观念和价值选择方面的多层次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在精神活动和精神状态上出现了某些混乱和无序,使人们在精神价值和道德权衡上感到无所适从,致使一些人遵从道德相对主义,放弃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精神传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弱化了大学生的国家意识。

经济全球化趋势正在缩小世界各国间的距离,出现了所谓的“地球村”现象,世界各国逐渐被纳入不断扩大的、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各国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空前的密切,人类的相互依赖和共同利益在增多。与此同时,全球性问题也日渐突出。经济“无国界行为”的扩展,各种国际组织功能与作用的不断增强,跨国公司的经济扩张及全球性问题的大量产生,都对传统的民族国家观、安全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当前不少人受“全球主义”、“超民族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而产生错觉,认为追求经济效益是第一位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已无须再提民族国家的与利益,在他们心目中国家的神圣大打折扣。

第二,西方的价值观削弱了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体系对我国传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且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消融。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是一种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体系,它的最大特征就是强调个人自由,集经济利己主义、政治自由主义和文化多元主义于一体,置社会或集体的公共利益于不顾。受西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与利己主义的影响,一部分人的社会价值取向迷乱,在价值目标选择上功利化、世俗化和利己化,把对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抛之脑后。

第三,西方强权文化淡化了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经济上的优势衍生文化上的优势,经济上的强权衍生文化上的强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操纵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凭借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的强大优势,在全球大肆推行西方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大搞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力图把西方文明变为全人类的行为楷模。受其影响,很多人产生了严重的民族自卑感,他们过分夸大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对自己的国家缺乏信心,甚至贬损自己的民族,轻视自己的传统,认为西方一切都比自己国家好,主张一切以西方价值为准则,一切与西方接轨,向往西方,崇拜西方,民族自信心严重不足。

2.价值困境。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现代民族国家培养“有用的公民”,形成民族国家的凝聚力。为什么现在我们在学校大力提倡民族精神教育?有外部因素的变化,但最主要的还是国家化学校教育本身发生了变化。关于民族精神受到削弱的原因,首先应该寻求学校教育的问题。具体而言,学校教育问题是指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市场化改革带来了学校教育的价值立场从“国家观念”到“市场逻辑”的变迁,把学校教育纳入市场机制之中,按照市场规则运作,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不仅仅是当前人们讨论最多的,诸如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等问题,还包括学校教育忽视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的问题。

英国学者安迪・格林强调,尽管学校教育在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公民意识方面所发挥的意识形态功能已被相对弱化了,但是教育促进社会稳定和团结的功能仍然很重要,尤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分化作用下。因此,教育市场化改革让当代学校民族精神教育面临着国家认同与个人自由之间的矛盾。国家认同与个人自由的关系问题是当代民族精神教育的核心问题,这一关系的两难处理成为当代民族精神教育的价值困境。

3.认知困境。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束缚力和规制性的传统思维习惯,这种思维习惯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至今仍有极大的影响力。传统思维模式中有很多优秀之处,同时也存在着某此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僵化钝滞的思维方式。在社会生活内容和状态都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的今天,传统思维习惯中的一些不良倾向和落后方式并没有得到适当清除和完全改造,而是在很多场合仍旧制约着人们的认知方式,从而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比如,传统知行观中知行分离的思维方法和重知轻行的习惯惰性,会影响到人们对民族精神的践行,从而使民族精神教育过程的实效化和教育效果的终端化难以得到切实的保障。而传统教育观中教育过程主客分离的思维定势,则会导致民族精神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缺乏深度沟通和有效互动,从而导致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和渗透力不强,其所能发挥的实践价值和指导作用也受到限制。这种问题的存在,无疑严重地影响到民族精神教育的实际开展和具体实施。

总之,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存在的这些困境问题,是国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应该看清形势,充分认识到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从自身出发加强学校的民族精神教育。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实施民族精神教育,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根据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不断对其内涵加以丰富、深化和发展。

二、出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我们要把学校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了解、熟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淳厚民风,崇高气节,学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将民族精神内化为思想素质和精神品格。

1.把民族精神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的全过程。

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把学校各方面的力量聚集起来,把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使他们充分发挥作用、密切配合。高校必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全方位教育、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高校教育系统应把学习、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把学习、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与加强师生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2.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推动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实践。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探寻适合国情的救国、强国之路的历史。没有对国情的清醒认识,就不可能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就不能找到真正的报国之路。我们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倡导大学生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在实践中亲身感受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人民群众艰苦创业的感人场面和动人情景,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民族自信心,增强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拥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使命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3.营造民族精神教育的舆论氛围,促进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形成。

校园文化活动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在参与文化实践、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受教育、熏陶和感染的过程中不断深化的。因此,高校要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之中,充分了解青年学生的文化需求,引导他们参与到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中来,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强化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高尚人格。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如开展抗震救灾精神系列报道,开展各类民俗文化节、科技节、影视节等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同时,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大众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营造民族精神培育的氛围,在不断的感染和熏陶中促进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骆方金,孔静.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激发和培育[J].社会科学家,2006,(11).

[2]王利华.论全球化进程中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途径与方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6).

[3]蔡旭群.在学校中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探微[J].教育评论,2006,(2).

篇(4)

她的名字叫李坤。1995年夏天,李坤以通化地区第2名的优异成绩,考入长春某外国语学院。

从贫困的山村走进繁华的都市,19岁的李坤对什么都感兴趣。师生们的穿着打扮让李坤感觉自己那么老土,她也想扮靓自己,但贫寒的家境只能勉强维持学费。每到周末,女生们经常在宿舍聚会,也会请来自新西兰的28岁的外教参加。这位外教的穿着、配饰令女孩子们着迷,也让李坤这个来自农村的姑娘眼馋。一次活动中,李坤一时财迷心窍,拿走了这个外教昂贵的金项链。1996年7月10日,法院以盗窃罪判处李坤有期徒刑5年。

一夜间,李坤由一个令人羡慕的大学生变成了罪人,命运跌到了谷底。和她同一监舍的有杀人犯,有恶性抢劫犯,她们的学历最高也不过初中毕业。她们有的是农村悍妇,有的是生意场上的骗子,有的是女流氓……和这帮人同室而居,李坤在头几个晚上彻夜无眠。

李坤永远忘不了入狱后父亲第一次来监狱看她的情形。仅仅半年时间,父亲的头发全白了,父女俩紧紧地拥在一起。这是19年来李坤第一次看见父亲流泪。临走时,父亲为李坤擦干眼泪,鼓励女儿:“坤儿,好好改造、学习,将来出去还是爸爸的好孩子!”父亲捎来了家中身患重病的母亲写给女儿的一封封鼓舞的信笺。亲情的阳光渐渐驱散了李坤心中的阴霾。

一段时间的体力劳动之后,监狱领导让她给犯人讲英语课。李坤非常珍惜这个机会。每次讲课前,她都认真地备课,别人入睡以后,她仍然拿着手电躲在被窝里看书。

在监狱服刑的几年中,李坤变成了一个成熟坚强,敢做敢为,有独立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女孩。

善良让她赢得机会

2000年2月9日,是农历大年初五,李坤走出了监狱的大门。门外,父亲正用慈祥、信任的目光看着她,让她的心暖暖的。看着高墙外的蓝天白云,看着自由飞翔的小鸟,有一首歌轻轻地回荡在她的心中:“失去了一切,还存在未来;未来的一切,起步于现在。谁说失去了永远失去?有冬去就有春来……”

重又回到家乡贫穷的小山村,尽管没有了昔日的荣耀,但恢复了自由之身,这比什么都珍贵。李坤打算忘记从前,重新做人,可是,一些熟人异样的眼神和不绝于耳的议论,让李坤感觉如芒刺在背。更让人受不了的是,不论她走到哪儿,人们都像防贼一样防着她。她想离开家乡出去找工作,但又苦于没有毕业证。

2000年9月下旬,李坤在离家不远的小镇找了份烤肉串的工作,月薪300元,要从下午2点干到凌晨2点。

尽管每天工作到深夜,但她早早就起床,帮母亲收拾完屋子,就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到镇上溜达。她愿意看那些和她差不多的人辛苦忙碌的状态,这让她感到充满动感和无穷的力量。一天,李坤走到卖山野菜和野果的地方,发现这些山野菜和山果卖得特别好,一天下来,这些山里人最少能挣15元钱。原来,这些“山货”就产在自己家房前屋后,李坤顿时眼睛一亮。第二天凌晨4点,李坤就起了床。她背着筐篓,拿着刀锯,揣着几个馒头就上山了。在一座座山岗丘陵,她像寻宝一样,快乐地捡拾着山野菜和野果。大约9点,李坤满载而归,再将它们驮到10公里外的镇里去卖。由于她采的山野菜既新鲜又干净,不到两个小时就卖光了。那段时间,李坤上午上山采野菜,然后到集市去卖,下午去烤肉串。

然而,这样的生活仅维持了一个月,就出了麻烦。在小镇的集市上,由于李坤的生意非常好,那些小贩们便纠集在一起,企图将李坤赶走。有一天中午时分,一辆荷枪实弹的银行运钞车路过集市转弯时,将很多小商贩的山菜、野果轧得粉碎,司机熟视无睹,继续往前开。眼看着自己的货物被碾碎却没有人敢站出来,李坤勇猛地冲上去,展开双手,横在马路中间。司机只好下车,蛮横无理地将李坤扯到一边。李坤没管那一套,继续拦截。并大声告诉他们,如果不赔偿,休想离开。她非常气愤地喊道:“你们知道吗,这是多少农民半个月的口粮,多少孩子上学的学费!所以,你们必须赔偿!”谁也没想到李坤会有这个举动。司机低下了头:“对不起大家了,请各自算一算,我马上赔偿。”此举让那些想赶走她的人改变了主意。

2000年12月的一天,李坤正在集市上卖圆枣,一个操浙江口音的五十多岁名叫李刚的男子来到李坤的小摊前,他说,他就是冲着李坤来的,他听说李坤是个为人真挚善良的女孩,想和李坤合作。李刚常年在通化地区卖鱼,今年,他想打开农村市场,但一时找不到可靠的。

李刚先给李坤发了两袋冻鱼,让她卖完再给钱。李坤将两袋鱼拉回家,打开后才发现,每袋冻鱼里都包着很多碎鱼,里面的鱼越来越小,根本没法卖。李坤想,既然李刚相信自己,就一定要办好这件事。她把小鱼挑出来留着自己吃,不好的扔掉。

带着这个素不相识的叔叔的信任,李坤起早贪黑奔走在附近几个村屯和乡镇集市。整整1个月,3万多斤冻鱼全部卖光,自己净赚1万多元。她抢在年前将欠这个叔叔的钱如数寄去,并写了一封真挚的感谢信。

第二年开春,在李刚引导和帮助下,李坤先后来到丹东、大连、烟台、舟山等沿海地带考察海产品行情。这一趟,让李坤大开眼界。回来不久,在李刚帮助下,李坤开了一家海产品批发部。两年里,仅卖鱼她就赚了近四十万元。

当上山庄女老板

2004年底,李坤和朋友去山东金乡县批发蔬菜时,发现那里家家养狗,一只刚出生的狗崽5元钱,而在通化地区,要卖到六十多元,成狗要三百多元。不久,她就从山东拉回200只狗崽。谁知,因为气候不适应,一个月就死了50只。这时,李坤感觉到应该给狗选择一块合适的生存之地。

篇(5)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不少都被逐步打破,人们再也不愿意遵循传统的公式解题,而要用崭新的方法活出真我的风采,找出人生的答案。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拥有满腔热情,却不知如何挥洒;他们渴望社会的认可却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他们渴望良好的道德环境却不知该从何做起;他们渴望国家、民族的富强却迷失在征途中;他们虽然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却缺乏社会经验;他们虽然没有了同龄人升学的压力,却面临着来自社会的挑战——就业的巨大压力。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下,在商品意识、市场观念的熏陶下,厦门经济特区的大学生表现出的价值观念多样化及政治上不稳定、心理情绪化、生活方式随意等问题值得我们注意。笔者是在对鹭江职业大学学生发出1 205份问卷(回收1 037份,回收率为89.03 %)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就大学生日常思想行为出现的某些问题展开思考的。

一、鹭大在校生日常行为呈现的一些问题

1.迟到、旷课问题。有人说“没有不迟到、旷课的大学生”。针对大学比较普遍存在的迟到现象我们设了一问:“你会准时上课吗?”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纪律观念还比较强的,能够按要求准时到校上课。学生上课不准时的情况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26%,其中迟到5分钟以内的占5%,而迟到15分钟以上占1.5%。调查分析表明,学生的迟到、旷课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

2.逃学问题。在问及“上学时,你是否逃过学?”这个问题时,学生反映出的情况是:二年级的出勤率相对较稳定,逃学率略低于一、三年级。从性别比率上看男生的逃学率要高于女生,这也许同性别天性有关。从文理科的区分上看,文科生的逃学率要高于理科及文理兼收的学生,而文理兼收学生的出勤率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是最高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逃学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至于为什么逃学,下面我们再做分析。

3.开会问题。大学生的政治学习、表彰大会、学术报告、讲座等会议形式丰富多样,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充实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但据说,大学生最讨厌的集体活动之一就是开会。为此,我们通过问卷了解到:①女生的注意力比男生好一些,男生讲话的情况比听音乐、看书的略多,而女生则是听音乐、看书的略多于说话的。②从年龄划分上看,开会的注意力按年级的升高而递减。具体表现在一年级同学开会时和周围同学讲话要比听音乐、看书的多;二、三年级同学则较倾向于开会听音乐、看书。

4.宿舍违纪用电问题。学生宿舍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部分学生对此有点抵触情绪。在宿舍区违纪用电问题上,呈现出男生在宿舍区违纪用电的行为高于女生,而且他们的违纪行为倾向于公开化,在“别人用,我也用”的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明目张胆地用电”的行为大有增加。说明宿舍区用电问题上存在私自用电和未私自使用的行为,并呈现出两头大的趋势。

5.吸烟问题。各高校在学生守则中都明令禁止大学生吸烟,然而在与同学的日常接触中,却不时有浓浓的烟味扑鼻而来,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设定了有关吸烟的问题,从中我们看到,学生的吸烟行为是确实存在的,二年级吸烟人数的比率要略高于一、三年级,而且令我们吃惊的是,女生中抽烟者不乏其人。

6.考试作弊问题。严禁学生考试作弊行为主要是为了维护考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可有些同学却总是铤而走险,以身违纪,而且屡禁不止,“前仆后继”。为此,我们在问卷中了解到,在作弊问题上有20%的人认为可以理解,有17%的人持无所谓的态度,也就是说,有占总数近2/5的同学在不知不觉中支持别人作弊;有34%的人自己虽然反对作弊却保持沉默;有10%的同学认为不作弊自己就吃亏了。从这个比率上看又有近2/5的同学默认别人的作弊行为。只有剩下近1/5的同学旗帜鲜明地反对别人作弊。可见学生作弊之风日盛。

二、对大学生日常行为现状的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违反“大学生行为规范”的不在少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是非观念同学校的要求有很大差距。那么,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下列几方面的因素:

1.家庭教育因素。第一,家庭的溺爱。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是家庭的中心,从小家里的大小事

就必须迎合他们的心意,否则就闹个天翻地覆。有的家长甚至明白告诉学校:“这个孩子我们是管不了了。从小他就是要干嘛就干嘛。”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败,养成学生事事只考虑自己的“以我为中心”的性格。这种性格带到学校后就表现为做事随心所欲,不顾及学校纪律,由于过度自信而表现出的自负行为。第二,家长的消极影响。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但是,有的家长因为自身素养差;有的家长利用职权谋私;有的家长为了个人的目的趋炎附势。这些消极的“示范”,对学生的成长、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可避免地起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2.社会因素。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学校、邻里、单位等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社会变革,特别是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厦门经济特区的院校, 20多年来整个城市的经济实力、人文环境、科学技术、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摆在大学生眼前的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未来,而在对未来的把握中,有些同学迷失了自己。有的追求资本主义的所谓“自由”;有的追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有的漠视学校的教育管理,抵制学校的规章制度等。这些在旷课睡觉、逃课泡吧等问题上都有所表现。

3.心理因素。第一,逆反心理。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看,青年学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达到真正成熟的阶段,这是一个矛盾与危机并存的时期。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形成了逆反心理。有的同学以为学校的管理侵犯了他的自由,于是就以违纪行为来表现自己的个性。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迟到、旷课、逃学、吸烟等问题上。第二,从众心理。人的从众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群体安全感的“合群倾向”决定的。从众心理在作弊和宿舍违纪上表现得比较突出。在统计数字中有10%的同学选择了“自己也想作弊,不然就吃亏了。”做出该种选择的同学主要就是从众心理的驱使,认为别人作弊我也可以作弊,反正大家都作弊就法不责众了。这也是学生违纪行为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

4.道德因素。在问卷中问及“你对当前社会的道德现状是否满意?”时,有31%的同学表示满意,有51%的同学表示不满意,另有18%的同学觉得说不清。而在问及“当你看到你认识的人无公德心时,你会怎样?”时,有38%的同学在不道德的行为面前退了下来。这种情况表明大学生们既渴望有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又不愿意或者不知道该如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的心态。他们缺乏正确的道德认知和健康情感,道德观上存在着是非不清的情况。

三、对大学生思想行为问题的思考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但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行为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因而,笔者就此展开了一些思考:

1.教育要走进大学生心里。我们面对的大学生是正处在青年中后期的年轻人,他们的心理即将走向成熟但又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心理处于一个较复杂的状态之中,易喜易怒、讲义气、讲究个性是他们的主要特点,同时也是他们违纪的主要因素。我们的教育未能走进学生的心里,在学生违纪的问题上起着一定的作用。在工作中必须遵循青年心理发展规律,把握教育的分寸与时机,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让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心里。

2.教育要融入课堂。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的主阵地,在学生知、情、意、行完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目的,知和行是辩证统一的。任何割裂知行辩证关系的教育都不可能有好的成效。教师应试图让学生理解,无知而行是盲目的;只知不行即是空洞的。只有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行为,才能摆正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才能正确看待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才能直接体会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变化,克服对形势看法的片面性,才能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成绩、挫折与坎坷。

篇(6)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 大学生社团的作用

1.1 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产物,也是校园活动开展的重要载体。大学生中的零零总总的社团,通过精妙的构思和细心的安排,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活动融合了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素质培训和拓展,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不仅仅能够陶冶情操、充实精神世界,并能够综合提升各方面的素质,得到道德的升华。

1.2 有利于加强学风建设

由于大学生社团中有大量的学术性质的社团,如科技协会、数学建模协会、英语协会、电脑协会等等,通过开展竞赛、讲座、沙龙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形式,将社团活动和学习紧密相连,有利于在校内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加强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的建设。①这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整个校园的学术风味浓烈,使学生们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开拓创新的学术精神。

1.3 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在高校社团中,同学们能接触到不同于自己专业领域的,社团在为同学提供学习各专业知识的机会的同时,也建立了一个促进各类学生的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同时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更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完整知识结构,培养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2 大学生社团的现实困难

2.1 管理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

由于高校中的社团被定性为非正规的组织,大都是挂靠在校团委,或是有学生自治组织,如学生社团联合会负责管理,因此没有得到老师学生的充分重视。由于共青团的工作负荷日益增加,团委投入在学生社团建设上的精力极少。因此,表面看来,大学生社团的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变,但实质上质量上乘的活动凤毛麟角,且文体活动所占比较大,活动形式陈旧,缺乏创新,文化底蕴较薄弱。

2.2 社团成员流动性大

由于大学生社团的体系不够成熟,没有专业化的指导和规范化的管理,社团内部成员也没有系统化的编制,成员工作中无据可依,手足无措,导致人员流动性较大。当下的社团管理大多依靠于团委,因此在人事调动方面呈现于两个极端。一者,由于团委的工作负荷较大,没有过多的精力顾忌社团方面的事务,因此对社团换届,人事更改的事宜不管不问,全权由学生自行处理,缺乏权威性和组织性;二者,由于社团归属于校团委,在人事调动方面,团委老师不由学生民主选举,直接任命某些职位,使民主性大大降低,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

2.3 社团活动经费短缺

经费紧张是制约高校社团建设和正常开展活动的瓶颈之一。②目前,社团经费的主要来源有学校拨款、会员缴费以及社会赞助,但是所的金额仍是有限,再加上,社团活动繁多,很难满足活动开展,有的甚至连基本的活动经费都难以保障。另一方面,活动场地、设施建设不到位。即便有了足够的资金保障,但是没有合适的场地和充足的设施,依然达不到最佳的活动效果。此外,由于社团数量众多,在时间上各个活动会发生冲突,没有合理的合并使得每项活动的参与度都不高。

2.4 社团缺乏专业指导

社团开展活动的宗旨是围绕学校的工作重点,以服务学校、服务同学、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开展有益于同学全面综合组织提升的活动,积极创造良好的学风、(下转第232页)(上接第209页)校风。但目前,社团的指导老师大多为团委老师,而管理组织大多为学生自己的群众性组织的社团联合会。但是由于团委老师的工作重点更多的放在学生会和团委上,很少有精力顾及社团,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因此社团大多由学生自治组织来管理,因此不免缺少了专业化的指导。③因而产生严重的弊端,学生社团活动结构失衡,文娱活动占到过大的比重,而学术、科研、实践类的活动较少,此外,总体而言,走形式过场的活动较多、经典富有意义的活动较少。

3 大学社团突围策略

3.1 制定规范有序的管理制度

首先,社团管理委员会应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在一定高度上把握社团建设的总体方向。从社团活动的申请、审批、开展到后期的结果反馈都要制定严明详细的制度。首先在社团举办活动之初,要经过大学生社团管理委员会、所在学院和校团委的三重审批。其次,要安排专门的指导老师,在社团运行过程中进行科学合理化的管理,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完善社团组织机构,促进工作高效和谐。细致的来讲,每个社团坚持实施周例会制度,同时做好例会记录,到会人员签到工作,做到财务公开化和透明化。

3.2 社团活动求精求简,重应用重实践

社团真正要吸引到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最关键的还是要从活动的内容着手。积极倡导活动形式与活动内容与专业特色相结合,进而加强活动的实效性和延展性,有助于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和社会以及相关职业的结合和转换。当然在增加活动学术性的同时,也应保持学生活动轻松愉悦的氛围,娱教相结合能够保证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程度。④因此,将社团活动紧密与专业相结合,建立相关专业的学生社团,多多开展知识技能竞赛、学术研讨交流、就职前景介绍等活动,在巩固课内教育成果的同时,也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好专业的欲望,快速向社会角色转换。

3.3 扩大融资渠道,丰富资金来源

经费是保证社团活动正常开展的最基本的物质保障。要尽可能扩大融资金渠道,与社会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以解决经费不足的难题。同时学校方面也要加大对社团建设的资金支持,学校应从教育经费中拨出部分作为“第二课堂”活动经费的专款,也应从科研、生产收入或经费中拨一点。⑤此外,社团自身在筹集经费时也要实行有偿服务制,在增加社会效益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大学生社团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挫折。由于高校中的社团被定性为非正规的组织,没有较正规的规格,没有得到校团委党委老师的充分重视。因此,为了实现大学生社团的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要正确分析当前大学生社团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加强教育力度,构建公开透明的信息交互平台,激发同学们的参与激情,合理规划和调用校内外资源,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实践育人视野下广西高校文化素质活动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GB053)

注释

① 李研.对完善高校学生社团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2008(1).

② 吴笑兵.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的新思路[J].青少年研究,2007(4).

篇(7)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092

1大学生分期平台

11简介

2015年以来,“互联网+”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发展,互联网金融也迎来关键窗口期,大学生消费金融分期平台成为新热点。大学生消费金融分期平台在2014年取得超高速发展后,目前已经进入到更激烈的肉搏期。这个颇具潜力的市场被各消费金融公司、分期平台、电商等争相布局。

目前能为大学生提供购物和现金分期的公司有三类,第一类是捷信、兴业等消费金融公司,第二类是天猫、国美等电商平台,第三类是“京东校园白条”、趣分期等大学生网络分期平台,本文重点分析第三类“业务重心在大学生”的网络分期平台。

12发展概况

2004 年 9 月 20 日广发银行与金诚信用联名发行了第一张大学生信用卡,引发了我国银行界争相办理大学生信用卡的热潮。但是当时央行征信系统不完善,风控联动机制缺乏,导致系统性风险过大。[1]

2009年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限定了信用卡的发行对象,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信用卡的对象不得为“未满18周岁的学生”。

2009 年之后,大学生信贷市场陷入一片死寂,银行几乎退出了大学生信贷市场,鲜有银行向大学生发行信用卡。相对于其他人群的2%逾期率,大学生群体的逾期率长期保持在 4%~5%,逾期坏账率高。

2014 年,伴随着P2P与互联网金额市场的火热,发展出30 余家分期或P2P平台涉及大学生群体。比如,京东校园白条、趣分期、分期乐等。

自2013 年以来,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交易规模达到60亿元,伴随着京东与天猫进入市场,2014 年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交易规模突破了160 亿元,增速超过170%。按照业内认可的估算方法,目前从事大学生分期的公司不低于80 家,而大学生分期平台的市场规模大约在每年1000 亿元。

2京东校园白条

21京东校园白条具体流程[2]

校园白条业务是从京东白条的用户主体定化出在校大学生的部分。对于普遍不具有稳定收入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专门的业务分类,既可以通过小额分散的方式降低信用额度,也便于进行更为精准的风险防控,从而降低业务风险。此外,京东金融在全国百余所高校大量地设立金融服务站,其广泛的线下布局,将有助于京东更积极地融入校园生活,从学生、校方、社会等多个角度构建校园电商、学院金融的生态链,并为将来为大学生提供助W贷款、助力校园创业以及校园招聘等做好准备。

通过关注校园白条微信公众号,大学生填写有关姓名、身份证号、所在学校和地址等基本信息,注册成功后,再经过身份证、学生证和校园卡的面签程序,激活成为会员后,即可获得最低3000元的借款额度。整个过程通过App进行,快捷方便,但是也隐含套现的风险。京东校园白条的贷款期限有3期、6期、12期及24期分期设置,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贷款的期限,最长30天免息。每期收取05%的服务费率,服务费=消费本金×分期费率×分期期数。根据不同的分期期数,京东会收取不同的分期手续费,分期服务费计入首期应付款中一次性收取。如发生违约现象,逾期违约金的计算为当期应付金额×违约金比例(每日003%)×违约天数。

22京东风险防控

天网系统是基于京东的云计算能力、大数据平台、机器智能学习能力构建的一套综合性的风控系统。目前,天网系统已经全面覆盖京东集团数十个业务节点,且有效支撑了京东旗下的“京东到家”与“海外购”风控相关业务,有效地保证了京东业务流程的顺利开展,维护了用户的利益。[3]

天网系统作为京东集团风险防控的利器,其系统内部既包含交易订单风控系统、商家反刷单系统、爆品抢购风控系统,也包括由“规则识别引擎”及“用户风险信用信息库”两大核心组件构成的风险信用中心系统以及专注于打造用户风险画像的用户风险评分等级系统。

目前,天网系统已经能够做到防范刷单、打击黄牛、保证京东集团业务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保证了优质的用户体验。天网系统有三个核心武器:首先是订单风控,其次是爆品秒杀风控,前面两个风控专门应对黄牛,最后是虚假交易风控,保护消费者的消费选择。

目前,京东集团已经联合北银消费金融公司、光大银行等机构发起成立“互联网金融安全联盟”,联防联控,加大对套现、刷单等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共同建设欺诈风险管理、研究、解决平台,提高欺诈风险防控、安全策略升级、行业扩散的风险事件处置水平。

3京东风险防控困境

31信用风险

征信系统不健全,迄今橹梗京东等以个人信用支付产品开展授信业务的电商平台尚未接入央行征信系统,不能通过征信系统全面评判客户的信用情况。作为校园金融最重要的基础建设,我国大学生征信体系的建设刚刚开启,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信用环境仍然处于落后层级。[4]如何在发放贷款前对申请贷款分期的大学生做个人信贷能力评估,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评价体系,是长远发展的核心问题。

32法律风险

京东校园白条存在套现漏洞并引发欺诈风险。一般的套现模式是套取资金方作为买家与从事套现服务的卖家经协商一致,由买家在京东商城等平台上购入卖方出售的某类虚构商品(多为非实物类商品,如学习卡等),然后选择使用京东白条付款。卖家在收到货款后,将相应货款扣除一定比例的“手续费”返还给买家,从而实现利用京东白条的套现(见图1)。但由于套现市场上信息的不对称,以及为了逃避京东方面对套现行为的规制,套现双方往往通过套现中介完成套现交易(见图2)。

33监管风险

331准入和退出机制

一方面,大学生分期平台行业准入门槛模糊,从事金融类业务但不按照金融机构的要求接受监管的现象普遍,导致市场鱼龙混杂,影响市场管理秩序;另一方面,缺乏规避风险的市场淘汰制度,不利于促进大学生分期平台之间的优质竞争,最终不利于互联网消费金融在我国的稳步健康前进。

332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真空

大学生分期平台属于互联网金融。对于线下金融领域,我国实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分业监管,而线上金融将互联网与金融融合,不仅涉及金融风险,还涉及互联网安全的技术风险、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对于互联网金融领域,并没有专门的监管机构,各监管机构难以协调,易产生多头监管或者空头监管,其结果便是监管力量分散,不利于实现维持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发展的目标,不利于保护金融消费者。

4我国大学生消费金融风险防控的破解路径

通过介绍大学生分期平台的产生,详细分析京东校园白条的业务模式与其相配套的“天网风控系统”以及风险防控困境,对比我国与美国、英国、日本消费金融公司的立法现状,总结出了作为消费金融公司重要一环的大学生分期平台的改善方向。按照上文信用风险、监管风险、法律风险的划分,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风险防控破解路径。

41完善网络征信平台建设

推动以京东校园白条为代表的线上大学生分期平台逐渐与线下央行征信系统相衔接,[5]在充分研究与论证的基础上,按步骤将线上大学生分期平台的交易记录、授信额度等信用信息与央行征信系统相衔接,从而实现信用信息的互补。实现大学生分期平台的信用信息在线上线下的共享与融合,打通京东校园白条等大学生分期平台与央行征信系统之间的信用信息通道。

42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加强信息安全监管,通过实名身份认证、电子签名、数字证书等方式为信息主体进行安全认证服务,完善并落实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强制构建信息加密技术,如虚拟保险箱、电商平台防火墙等,保障大学生分期平台的金融消费者个人隐私,维护大学生分期平台数据信息安全。

43完善消费信贷立法体系

《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初步搭建了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框架,但是在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仍需建立完善消费信贷立法体系,以此保障大学生分期平台的健康发展。

44完善监管体系

441明确大学生分期平台准入与退出机制

一方面,建立完善大学生分期平台准入门槛,实行金融牌照管理;另一方面,建立规避风险的市场淘汰制度。

442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协调各金融监管部门,向集中监管模式迈进。[6]互联网金融时代,各种新型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包括大学生分期平台,使得传统上以单一产品为调整对象的金融监管部门无所适从。所以,以集中监管为方向的监管架构改革应运而生,一方面,无论涉及何种金融产品的市场行为,均由一个机构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监管,能够更好地解决因为互联网金融产品种类难以清晰界定而引发的监管真空或者监管重叠的问题;另一方面,集中监管通过对监管资源的整合,有助于节约监管成本和提高监管效率。

45引导大学生分期平台业务合规发展

第一,建立完善大学生分期平台的准入机制,并实行金融牌照管理。针对以京东校园白条为代表的大学生分期平台,从准入门槛、风险控制、授信评级标准等方面出台统一标准,引导大学生分期平台业务合规化发展。

第二,建立互联网消费金融对外披露制度。强制披露包括大学生分期平台在内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的重要信息,比如用户人数、信用总额度、产品不良状况、地区分布等,增强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的透明度。

第三,实行最低资本运营要求。一方面,[7]在资本充足性、资金流动性、资产质量三个方面,对以京东校园白条为代表的大学生分期平台做出具体规定,并且实行最低运营资本要求;另一方面,大学生分期平台应保持相应的资本充足率,以保证其能够正常营业,承担信用支付风险。

第四,加强打击线上套现和洗钱行为。包括大学生分期平台在内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应加强用户身份识别、交易记录管理,主动监测可疑交易或可疑用户,及时向央行和银监会等主管部门报告,必要时报警,对其进行刑事处罚。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EB/OL].(2013-11-14)[2013-11-22].http://wwwcbrcgovcn/chinese/home/docDOC_ReadView/93BDC11D 2846408CAB26E6FD615DEE4Bhtml

[2]银行业监督管理法[S].2007

[3]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S].2013

[4]叶文辉,马春芬电商平台个人信用支付产品的风险防范[J].青海金融,2015(10)

[5]王风雷我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现状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20)

[6]闫海我国消费金融公司立法发展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4(6)

[7]赵渊,罗培新论互联网金融监管[J].法学评论,2014(6)

[8]刘毅,杨德勇,万猛金融业风险与监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篇(8)

近年来,随着这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总体来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已基本呈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的成绩也着实令人欣喜,但欣喜之余,处在这个呈良好发展态势上的薄弱环节--艺体类学生的英语学习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不难发现,艺体生英语学习的现状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英语基础薄弱

和其他非英语专业学生相比,艺体生都受过系统的英语教育,但由于高考分数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眷顾”,使得他们并未过多地重视过系统的学习,从而使得他们的基础极不扎实,若要跟上和高中英语相比上了个大台阶的大学英语课程,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毋庸说跟得上教改之后对学习者要求更高的课程了。

2缺乏耐心,投入不够

对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艺体生而言,倘若要学好英语,必须经得起一番“寒彻骨”。即在时间和精力的量上,他们的投入要远远大于其他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但在高校,他们又有着太多的艺术实践活动要参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英语学习上的投入量。同时,由于基础差,即使他们想真正地投入进去,花大力气只要能把把英语学好。但在翻开书本时却发现有着太多的不明白。往往查了一晚上的生词、翻了一晚上的语法书,拦路虎解决了不到一半,真正的任务还没有开始,却已是就寝时分。如此的付出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的成就感,对于那些想立杆见影、缺乏耐心、不会学习的学生来说,“看不到任何希望”的付出无异于浪费时间。于是他们便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极大的恐惧与逆反心理,遇到绕着问题走,更有甚者破罐子破摔,爱怎样怎样。但英语课依然在继续,他们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到最想赶也赶不上了,只得放弃。于是,在他们的课堂上,这样的惨便随处可见:偌大的教室里稀稀拉拉地坐着几个学生,睡觉的睡觉、聊天的聊天,讲台上站着一位老师,头也不抬一下地在用汉语照本宣科。

3教改使得艺体类学生“麻雀被带了皮绳”

我国大学英语教改要求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①。这一目标的提出势必让教师转变观念。于此同时,“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英语基础”②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势必被摒弃。但这一规定的提出是着眼于“大局”的,即制定该规定时所考虑的对象是整个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艺体生当然也在其中,但其所占比例极少,如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他们不加以“区别对待”,艺体生恐怕永远都达不了标。但就实际情况看,许多院校并未领会这一要求的真正内涵,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这两类学生依然“一视同仁”,打着教改的旗子,机械地将全部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分级,之后按级“一锅烩”。

同时,学校也要求教师转换角色、迎合新时代的理念,于是在英语课堂上,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根本不考虑艺体生实际情况的改变教学模式、实现角色转变的诸如主题讨论、辩论、角色扮演、主题发言等活动随处可见。就这样,这些艺体类“麻雀”自然而然地在这样的“教改浪潮”中,被那些非艺体类学生带了“皮绳”,搭上了时间与精力,只为其作陪衬。

4课程设置及教师素质的欠缺

转变教学模式,迎接新的教学理念,这是时展的潮流,但潮流归潮流,艺体生基础薄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有一些学校为了迎合这个潮流,全然不顾这一特殊群体的实际情况,总是高高在上地发号施令,至于如何操作,那便是教师自己的事。诚然,实际的教学是教师的事情,但是,面对艺体生、非艺体生混上、使用同一教材及课程设置极不合理的局面,教师们又能怎样?教学还得进行,教师们索性以非艺体生这个大局为重,艺体生学好学不好,只有看他们的造化了。此外,目前外语教师队伍呈年轻化趋势,部分教艺体生的年轻教师缺乏经验,更缺乏耐心,而且,在他们中间还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艺体生难教,因为他们基础差、缺乏耐心,说英语又听不懂、还不想听,再怎么教,他们的成绩也上不去,所以没必要在他们身上费心思。”艺体生成绩上不去不假,内因决定成败,学生自身的素质是影响学习质量的主要因素,但教师们这种所谓的“共识”大错特错。首先,这是对教育、对学生、也是对社会等的极不负责,没有一个学生天生就不想学好。总抱怨到艺体生成绩上不去,实际上教师们有没有扪心自问:学生的成绩是这样,自己真正又投入了多少,有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精心地设计过一堂课,有没有真正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心理与需求。所以说,艺体生成绩上不去,教师们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更大。

综上所述,要想彻底改变这一局面,真正提高对艺体生的成绩,如果不下一番苦功夫,是不会有大出路的。针对以上情况,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种思路:

(1)合理选用教材,耐心分流教学,进入高校对决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艺体生也不例外。他们也更有信心学好各门课程。但由于基础太差,加上教改后许多学校采取分级教学,之后进行的“一锅烩”使得绝大多数艺体生跟不上。虽然被分到了同一级,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总体实力还是远远超出了艺体生的水平,加上他们毕竟占少数,教师在教学中要顾全大局,便缺少了教中小学学生般的经验与耐心,这样一来,艺体生由于听不懂、说不出而被“晾到了一边”,学好的热情也被慢慢浇灭,久而久之,他们也就破罐子破摔了。

基于这个问题,学校就应该采用适合这一群体的教材,进行分流教学。即在实行按入学考试成绩分级的同时,能够将艺体生和非艺体生分开授课,这样,教师可以针对艺体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循序渐进、行之有效的教学进度与方案,使得学生们从较低要求、跨度不大的教学中获得些许的成就感,首先排除对英语课的恐惧与逆反心理,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同时,教师们必须明白,即使学生们有足够的信心把英语学好,但罗马又岂是一天建成的,更何况他们的基础不敢让人恭维,所以,教师们自己也一定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2)因材施教,灵活教学,艺体生基础差,但他们又有着其他学生难以比拟的优势。比如,他们性格活泼开朗,联想丰富,表现欲强,又有着极强的模仿天赋与对文学和艺术感受力和领悟力。所以,教艺体生的教师应该发掘他们的这些优势,结合他们的实际,实行因材施教,并借助迅猛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灵活教学,从视觉、听觉等各个方面对其进行语言输入,再通过简单且易于操作的重复性手段让学生将所学能表达出来,最终达到掌握的目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一定不能急于求成,应该逐步提高对他们的要求,并不时予以鼓励。

(3)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兴趣是最老的老师,面对对英语“没有兴趣”的艺体生,作为一线的教师,最关键的是培养其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面对长时间“不喜欢”英语的艺体生,教师们不能操之过急。必要的话可以降低要求,选择适合他们实际并与其专业相关的、他们感兴趣的材料,在他们实在不会用英语表达的情况下,可以换用最简单的方式,譬如说用汉语将其观点表达出来,只要说得到位,一样也可以得到表扬。这样,他们便会认为自己在英语课堂上并不是一无是处,这些许的成就感也会使他们在课下努力的。同时,教师可以在学习方法上加以引导,鼓励其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并引导其制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⑤ ,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终生学习,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要求的。

诚然,艺体类学生的学习现状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了的,但是,只要教师们坚定信心,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采用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艺体类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为艺体类学生摘掉多年来“基础差”的这顶帽子的希望将不再渺茫。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7,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蔡基刚,2005,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37卷.

篇(9)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

1 当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定位存在的问题

1.1 观念落后

从职业指导到生涯规划的演变历史可以看出,生涯规划是人的价值追问和意义彰显,是人追求自由和确立尊严的一段旅程,生涯规划教育就是要教会人在功利主义横行的繁荣社会里怎样保持一个自由的心灵和独立的人格。而现在的生涯规划教育依然是以职业为导向的,是为了选择职业而进行的规划。而生涯规划是以人为导向的,是为了完成自己而进行的规划。生涯规划不是为了职业而安置人,而是为了突出人而正确面对选择。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设定为提升学生的就业力只会进一步强化高等教育的工具取向,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这也是为什么这种教育最后都会流于形式而没有收到实效的根本原因。

1.2 定位不准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培养学生生涯决策的能力,使学生能自我把握和主宰生活、学习和工作,以积极的心态和有效的行动面对这个信息爆炸和充满变数的时代。它更注重的是思想观念的树立和道德品格的影响。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不应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的构建

2.1 知识层面的目标:培养专业学习者

这里所说的学习者不仅仅指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管学任何专业,掌握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最基本的素质。特别是在竞争激烈,信息爆炸的社会,自主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前主席埃德加富尔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包括个体对学习内容、手段、方法和过程的选择和控制能力,还包括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学习习惯和脚踏实地的学习作风。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学习能力不但突出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和自主选择性,而且强调创新性和探索性学习,重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重视学有所用,重视交流与合作。

2.2 能力层面的目标:培养生涯探索者

舒伯把人的职业生涯分为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卸任期,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任务,生涯就是这些任务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完成和推进。大学生正处在探索期,任务就是“实现职业偏好,发展一个符合现实的自我概念,学习开创更多的机会”。即向外与向内的探索。它不仅仅包括探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持续探索的意识和动力。

2.3 价值观层面的目标:培养社会责任者

大学生虽然从生理上已经跨入了成年人的行列,但由于过往的教育和生活方式,以及进入大学后身处象牙塔这一特殊环境,使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养成对自己的现状及未来负责的态度和意识,虽然当代的大学生比过去任何时代的人都更彰显个性和崇尚自由,但家长的操心和师长的宽容让他们仍然活得像个“孩子”,心安理得的继续着放纵与任性的作风。

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的实践路径

3.1 设立生涯教育指导服务机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多部门的协同配合,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这不仅涉及到课程的开发、建设、评估、教师的筛选、培训、考核这些针对群体教育的展开和推进,还涉及到职业生涯咨询和工作坊等针对小团体和个人服务的建设和维系;不仅涉及大学生在校期间各种生涯探索活动的组织和统筹安排,还涉及到大学生毕业后走向职场的信息跟踪和反馈。所有这些工作必须有一个专门的生涯教育指导服务机构来统一指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并制订相关制度和规范工作流程,才能有效保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顺利开展。

3.2 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高校应该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一方面,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的设置并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让学生从单调刻板并带有强制性和命令性特征的学习活动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投入到第二课堂中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推动与检验作用;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生活动的份量,统筹安排实践活动与课程教学的衔接和过渡,把专业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实践活动紧密的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专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育当中,促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交叉与结合,拓宽专业口径。

3.3 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高等教育应有别于初中等教育,尽可能的减少学习的机械性、强制性和被动性,完善弹性学分制、校内选课制度和转专业制度,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专业、选择教师、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在老师授课方面,要综合运用学习论的原理,熟练运用刺激-反应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不仅要关注知识的增长,更要关注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过程的跟踪与反馈,以及行为的改变和个人的成长,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教育者转变为主动的自我教育者。

3.4 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合力

要综合课程资源、网络教育资源、咨询服务资源、实践教育资源和校园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优势。在这方面,重庆理工大学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建立起一个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由学校招生就业处牵头组织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总体设计;经贸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提供教学和研究的专业支持,并全程监控教学过程;各专业院系组织专人全程参与,将专业胜任力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4 总结

总之,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高校各部门联动,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从而才能够结合我校实际,在学校中形成工作合力,全面提升我校学生就业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2-0089-0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凝聚着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智慧,中国数千年来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来源。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该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从源头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升华与创新,这决定了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之一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社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

党的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延续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时代特征,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三个层面都可以找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1]。

(一)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传统文化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体现为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追求,在传统文化中有着相应的渊源。首先,国家富强历来是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和追求。《管子・形势解》就有记载:“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韩非子・和氏》也有“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其次,民主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一脉相承。《尚书・五子之歌》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泰誓》中的“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等古代民本思想都强调对人民的重视和君权的约束。再次,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开化的表现。《礼记》的“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管子・牧民》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所阐释的就是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对精神文明的更高追求。最后,和谐是对良好人际和社会关系的描述,同样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的思想一脉相承。“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也是古代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经典理论。从《易经》的“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强调,到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再到老子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遵循,以至逐步推及发展到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上的“人和”的“大同”社会,如《礼记・礼运》中“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对“和谐”理想社会的向往,都能看到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丰富的传统文化渊源。

(二)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传统文化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体现为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追求,同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追求。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由的理解是基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相对自由而形成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都强调自由的相对性。传统文化对“平等”“公正”等同样重视,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等传统思想。而“法治”的基因,则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管子认为“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法家更是将法治推崇备至,如韩非子的“法不阿贵,绳不绕曲”等思想。

(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传统文化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体现为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追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战国策・西周策》就有“周君岂能无爱国哉”的记载,《汉书・司马迁传》“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日知录・正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有相关论述,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及文化传统。敬业,是中国自古以来人之为人的行为标准,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勤劳精神,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周书》)等都是这一精神的体现。诚信,同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道德标准,《周易》“人之所助者,信也”;《礼记》“不宝金玉,而忠信为宝”,儒家学说的“仁义礼智信”,十分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友善,同样是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体现,如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理念,都是古圣贤们对“善”最精辟的概括[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决定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困境

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是重大的理论课题,而且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从目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际情况看,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在培育内容上,重知识轻实践

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内容来看,主要存在着重知识灌输、轻实践领会的倾向。

一是从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学习情况看,存在重识记、轻理解的现象。目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学习,主要是通过校内张贴海报、校园媒体进行宣传等途径实现,大多仍停留在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应知层面,而未能深化对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核心价值观深刻内涵的认识,没有领悟到每个核心价值观都具有的深厚传统文化根基,更未能形成对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与共识。这种重知识、轻理解的倾向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是从核心价值观相关课程教学情况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目前高校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思想政治课程、辅导报告等,或以理论灌输、或以热点剖析等方式进行,往往停留在从知识到知识的灌输层面,而忽略了与实践的结合,忽略了从应知到应会的转化,导致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理解较为肤浅,从根本上还谈不上能将这种价值理念转化为他们作为一代新人应有的基本信念的问题。

(二)在培育方法上,重形式轻实效

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法上看,不否认,各高校在实际形式上确也不断推陈出新,但在实际上却逃离不了重形式、轻实效的老路。

一是主题教育活动时政色彩鲜明,吸引力不足。部分主题教育活动高扬主旋律,在活动主题或组织实施中均明确为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且发文要求举办类似“五四”讲话学习、“两会”精神学习的主题活动。但在实际上却忽视了当代大学生较多关注个人成长,很少关心时政主题的问题,导致活动效果不理想。

二是形势政策课、党课团课学习虽然规范,但不少主讲者却难以充分讲授核心价值观内容。形势政策课是大学第一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承担课程的大多是青年教师或辅导员,因而讲解理论热点所需内容受自身理论水平限制难以深入,何况一些高校还将此改为学生发展和就业指导课,所以在实际上难以传授给大学生足够的传统文化及核心价值观内容。因此,部分青年者的培养质量有待提高。严格说来,应首先提高讲授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解读水平。

三是校园文化活动受众有限,难以以点带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校园文化活动已遍地开花,这是值得倡导的。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些活动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聚焦个人层面的活动较多,关注社会、国家层面的较少。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有限,舞台上所展现的往往是多才多艺者或活动积极分子,而那些专注于专业学习、忙于勤工助学或沉迷于个人爱好的学生参与有限,因此活动很难以点带面,往往停留于营造氛围层面。

四是校园新媒体强调“班班有阵地”以持久宣传核心价值观,但在实际上,收效并不可观。近年来,QQ群、微博、微信等平台从学校、学院层面走进班级、支部,然而大多数QQ群仅成为学生日常事务和交流的平台,微博日渐式微,加上原本开拓价值观宣教的微信平台,由于较难做到每天优质文章而逐渐受到冷落。

(三)在培育体系上,缺乏系统支持

从培育体系来看,目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存在着多头并进、交叉教育现象,难以形成合力。究其原因,一是以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两课”教育与现实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节,存在过于强调课堂教学与学分的现象,同时在管理体系、考核手段等方面普遍存在脱节的现象。二是学校内部工作机制与整合力度不够,如组织部门、学生会、社团等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管理,各自为政,常常因为片面注重活动形式而忽略活动效果,从而出现诸多重复工作而影响教育效果。

三、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针对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探索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力争使教育过程覆盖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增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健全培育体系,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结合

第一课堂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渠道。要找准结合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科类课程、选修课程中的传统文化课程、心理适应和求职就业课程等四类课程的教育针对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资源,对学生进行国情、国史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3]。要搭建和扩展好第一课堂的教学平台和覆盖半径,举办各类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讲座、报告会,加强品牌建设。还要优化学生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加强“教”与“学”的良性互动,鼓励晨读小组、兴趣小组以及读书会等课外学习活动。

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应与第一课堂的教学目标紧密结合。效仿高校素质教育学分的形式对第二课堂加以规范,让其成为有效补充第一课堂的育人阵地。校园文化具有渗透性强、影响面广、吸引力佳的特点,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情操。还应注重多措并举,这主要包括:氛围营造默化人,建设“尚新、尚业、博雅、博爱”的优良学风、班风;文化体验扬主流,鼓励学生亲身参与文化作品的鉴赏与创作,将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修养;社团活动凝特色,通过经典作品诵读、汉字听写竞赛、人文风采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砺品格,以社会调研、国情体验、志愿服务、实习见习等为载体,使学生在承习优秀民族品性的同时服务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创新培育模式,提高培育工作的吸引力

一是加强仪式教育。在思想多元、文化多元的时代,升国旗、唱国歌等仪式可让人们有所依托,可唤醒参与者心中的美好情感,是参与者力量的源泉。因此,应当结合传统节日举行有专业特色的纪念活动,以此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大学生每天在寝室的时间超过1/3,积极建设学生生活园区有助于良好品行塑造、优秀习惯养成。可通过设置楼栋文化墙,设立生活服务、今日历史、名言警句等栏目,丰富学生精神世界。通过评比“书香寝室”、记录“楼层周记”等活动,营造勤学善思、和谐友爱的寝室氛围。

三是加强新媒体手段的运用。通过QQ群、微信朋友圈、微课堂等方式传播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新闻、文化活动,加强开放式主题教育,打破学院和班级的壁垒,引入全员育人机制,形成全校交流与教育的良好模式。

(三)注重培育效果,强化价值观培育与个人成长的实效性

聚焦学生成长的关键环节。在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学生资助、心理健康工作中,融入传统文化的人文因子,采用人文关怀、因材施教的方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要答疑释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成才观,帮助他们实现个人职业理想与国家发展需要的统一。学生资助工作既要经济援助,也要思想援助,因而应加强爱国主x、自立自强、感恩诚信等教育,辅之以心理健康教育,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贯彻分层培养理念,开展“讲人文、读经典、创佳作、历实践”培养活动。横向上针对大一到大四的4个年级,纵向上针对青年者骨干、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团员青年等,制订要求不同的培养手册,量化指标体系和具体要求,开展分层分类培养。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并通过全员、全方位、全流程的培育过程,创新培育形式、健全培育体系,才能真正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收费公路管理条例 下一篇: 资金管理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