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中科技期刊的功能作用

时间:2022-11-09 08:44:14

目前,我国出版发行的科技期刊数量仅次于美国,每年发表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上的科技论文数量仅次于美国,我国高质量科研论文数量仅次于美国,我国科技论文的写作者人数更或许是世界第一。事实证明,我国科研成果在全球科技版图上迅速崛起,我国科研机构正在引领全球高质量科研产出的快速增长,然而,我国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科技期刊还很少,能够像英国《自然》、美国《科学》那样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豪迈代言的刊物没有几家,我国的高水平科研论文大量外流,我国科学研究呈现出“仪器买进来、论文发出去”的两头在外的问题,科技期刊成为我国科技体系中的突出短板。究竟是什么影响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笔者试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一、科技期刊在我国科技体系中的发展现状

科技期刊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科研论文的支撑。科技创新、科研论文产出、科技期刊发展三者息息相关。科技期刊的质量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科技期刊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研能力的强弱。一个国家某个领域拥有很多的权威人士,自然某个领域就会强大,就会诞生这个领域高水平的期刊。然而,我国科技创新与科技期刊、科研论文之间的关系却复杂多样,既有适应协调的一面,也有不适应与不协调的一面。

二、当前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不当的科研考核机制,导致大量好稿外流,我国科技期刊被边缘化当前许多单位和系统把在国际期刊上发表SCI和SSCI论文,与科研评价、科技奖励、职称评定相绑定,受这些政策刺激,我国优秀论文急速投向国际期刊。虽然多年来这种以发表SCI和SSCI论文来衡量学术成果的“一刀切”的做法饱受争议,但在没有找到一个更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方法替代之前,这种评价方法因其比“人治”更好而沿用至今,形成“唯SCI论文”的固化思维,严重影响了本土期刊水平的提升和国际化进程。由于我国期刊被SCI收录相对较少,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只能选择将其主要科研成果发表到被SCI收录的国外期刊,他们往往首选把最优秀的论文投向国外期刊,质量相对较低或者不重要的论文投到国内期刊。⑤于是发表在本土科技期刊上的优秀论文越来越少,中文期刊尤其难以收到一流的、高影响力的研究论文。2000年到2014年,SCI收录的中国期刊从59种达到139种,而发表在我国SCI期刊上被SCI收录的中国论文中却从40.73%降为不到20%,被SSCI收录的中国论文中95%以上发表在国外期刊上。这种科学研究的怪象,如同中国科学院汪品先院士总结的那样,“外国人出题目,我们买国外的仪器去做,做出来的结果,发表在人家的杂志上,去支持人家的结论”。这种为他人做嫁衣而国内科技期刊“望稿兴叹”的现象,非常不利于我国创建国际一流的学术期刊。

三、充分发挥科技期刊功能作用的路径分析

1.树立办刊自信,实实在在服务科技与创新

科研靠创新取胜,论文靠内容取胜,学术期刊要回归学术的本色,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学术生态环境,树立我国良好的学术形象。高质量科研成果由高水平的研究决定,好的科研论文来自实实在在的科学研究。学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需要借鉴前人的成果、方法、经验,方能站在巨人肩膀上有所创新发展。我国科技期刊要从“量产大国”转向与国际一流期刊看齐,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学术期刊唯有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发扬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做学术的守护者,不异化为金钱所驱动。国外优秀科技期刊的诞生和发展有其外部有利环境因素,同时也是办刊者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坚持努力的结果。我们要想把科技期刊办成在世界上叫好的期刊,就必须持之以恒,敬畏学术,保持学术良心,树立良好信誉,构建有公信力的学术诚信体系,吸引实实在在做研究的学者向其投稿,才能留住国内优秀稿件,吸引国外优秀稿件,真正为我国学科建设服务。

2.提高期刊影响力的政策要统筹兼顾

一是要着眼长远,在高度重视自办英文期刊的同时,不忽略中文期刊的均衡发展与普遍提升,在尽快推动形成精品期刊群的同时,不忽略促进普通期刊的全面提升。近些年,我国政府不断加大支持科技期刊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期刊的发展。但历史原因造成我国期刊出版单位过于分散、规模小,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多数期刊不具备盈利能力,得不到有力支持的期刊在生存边缘挣扎。除了期刊自身要进行编委与主编的改组、运行机制改制、落实同行评议外,也需要政府加大对科技期刊的资助力度,包括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目前,我国支持英文学术期刊发展的政策力度大于支持中文学术期刊的力度,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计划连续多年支持英文学术期刊,而专门支持中文期刊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工程尚未正式启动,实际受益的只有获得出版政府奖期刊奖和“百杰期刊”的获奖期刊。但我国学术期刊整体质量的提升,不是仅仅靠部分精品学术期刊的努力就能完成的,一定要让占据科技期刊多数的、质量评估一般达标期刊都能享受普惠政策,不断进步成长为精品学术期刊,才能补齐我国科技期刊的短板,真正实现提升我国学术期刊服务科技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上一篇: 英文参考文献中期刊名称项的信... 下一篇: “互联网+”与期刊编辑的关系
相关知识
期刊常识
期刊推荐 发表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