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中盐金坛盐化有限责任公司;福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
主办单位: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中盐金坛盐化有限责任公司;福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
国际刊号:--
复合影响因子:--
全年订价:¥ 236.00
国内刊号:--
审稿周期:1个月内
创刊年份:2017年
综合影响因子:--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创刊于2017年,公开发行的半年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杂志以汇聚海内外研究华夏文明的学者、专家,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推动中华文化在社会和国际上的传播为宗旨。杂志内容丰富,涵盖了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但不限于盐文化传播、传统文化与审美传播、华夏传播逻辑、文化创意与中华文化传播、中华品牌传播、后疫情时代文化传播、传播学视角下的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性发展、新电影史书写、话语分析研究以及国学新知等。
在内容上,每一辑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如第八辑的主题是“盐文化传播研究”,深入探讨了盐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传播历史、现状及其影响。这一主题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研究维度,也展示了杂志对于具体文化现象的深入挖掘能力。杂志的其他栏目也各有侧重,例如,“传统文化与审美传播”栏目关注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结合及其传播方式;“华夏传播逻辑”则探讨华夏文明在传播过程中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文化创意与中华文化传播研究”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中华品牌传播”探讨中华品牌的塑造与传播策略;“后疫情时代”文化传播的品牌之维则关注疫情后时代文化传播的挑战与机遇;“传播学视角下的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性发展”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新电影史书写”栏目研究电影史的新视角和新方法;“话语分析研究”关注语言和话语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国学新知·庄子新知”栏目则从现代视角重新解读庄子思想,为国学注入新的生命力。
(1)来稿不涉及敏感话题,署名无争议,稿件一律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做文字修改。本刊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请勿一稿多投。
(2)题名:一般中文不超过20个字(如有必要也可加副题名),题名要直接、具体、醒目,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并有助于选择关键词和中图分类号。
(3)引言在标题以下,不设标题的分段、分层:使用1)2)3)等、①②③等、abc等,在段首时应退2字起排。
(4)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于右上角标出。
(5)研究成果所属基金资助项目名称及编号同时请务必提供篇名、作者姓名、单位、关键词和摘要的英文翻译。
(6)摘要应是文中主要观点、内容的摘录,应客观地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一般不超过200字,中文摘要排在作者署名之后。
(7)作者姓名应有相对应的汉语拼音,工作单位应有相对应的英文。作者简介置于首页页脚:姓名,性别,籍贯,单位全称职称(或职务),电话号码。
(8)表格采用三线表,并在表格上方提供中文和英文标题,居中排列。表头中使用“量符号/量单位”,并与文中的相关术语和符号保持一致。
(9)引征注释以页下脚注形式连续编排,翻译文章中,译者需要对专有名词进行解释说明,并以【*译注】的方式在脚注中表明;如译者对原文内容进行实质性补充论述或举出相反例证的,应以【*译按】的方式在脚注中表明。
(10)来稿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作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3个月未收到录稿通知,可另行处理。本刊奉行“学术抄袭一票否决”,请作者特别注意注释规范。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是一本由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中盐金坛盐化有限责任公司;福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办的半年刊,期刊级别为省级期刊,预计审稿周期为1个月内。
本站合法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仅销售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合法期刊,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本站仅提供有限咨询服务,需要用户自己向出版商投稿且没有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提及的第三方名称或商标,其知识产权均属于相应的出版商或期刊,本站与上述机构无从属关系,所有引用均出于解释服务内容的考量,符合商标法规范。本页信息均由法务团队进行把关,若期刊信息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认真核实处理。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甲35号,邮编:100037。